北宋的政治获奖教学设计
2022-11-28 天下 【 字体:大 中 小 】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共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宋的政治获奖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北宋的政治获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十国起止时间;五代名称及统治地区;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结果。
通过历史材料与插图的教学,培养学生确定历史时空结构与再现历史情景的能力。通过周世宗改革、北来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王安石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把历史材料和图表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间和空间定位,再认再现历史现象,并挖掘其本质。通过指导学生对周世宗改革、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学习,理解其内容,探讨其结果,进而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出正确的评价。
通过五代十国分裂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战乱危害和逐步消除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教育。通过范仲淹名言和王安石改革的教学,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高度责任感和坚定执著的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地方节度使飞扬跋扈,根本不把中央的官员放在眼里,甚至公开与中央对抗。但是到了北宋中期,地方将军们却对中央派去的文官唯唯诺诺,诚惶诚恐,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你们想知道这里为什么吗?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寻找答案。
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一、五代十国
向学生演示“五代十国更迭表”和“五代十国前、后期形势”图以及相关图片、文字资料。使学生着重了解五代的统治区域,五代十国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以及当时军阀混战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广大人民渴望统一。
关于周世宗改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改革的主要措施。着重指出改革增强了后周的国力,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北宋的政治
1.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
(结合地图演示陈桥兵变图片),由学生结合教材小字内容讲述“陈桥兵变”的故事,强调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定都地方。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原因:唐中期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专权导致国家分裂的历史以及北宋的建立本身也是通过将领反动政变夺权的方式实现,使北宋初期的统治者深感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⑵措施:引导学生回忆秦朝以来历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并总结其共同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含义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北宋的统治者面对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将如何解决?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由学生概括出具体措施。教师向学生演示相关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⑶结果:结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地方军权、政权、财权收归中央,中央权力又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中央集权的加强,根除了唐朝中后期以来地方权力过大,最终导致国家分裂的局面,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弊端。这也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3.王安石变法
教师结合图片、文字简介王安石,(学生能回答出王安石的相关知识更好)。王安石是北宋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的政治家、改革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⑴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出北宋中期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社会危机和边疆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解决以上危机,维护北宋的统治。
⑵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表,帮助学生掌握变法的名称,结合内容分析变法措施的作用。变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军事力量。紧紧围绕富国强兵这个核心内容。
⑶王安石变法为什么最终失败了?
变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个人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1086年,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变法最终失败了。
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王安石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和激流勇进的精神和胆识一直为后人称颂。指导学生以“我看王安石变法”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并进行简单交流、总结。
总结归纳过程:
本课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以师生交流为主要学习方法,把本课主要内容总结在一张幻灯片上,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对本课主体内容有直观认识。学习之后,教师指导学生以图示的方法将主体内容总结出来,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本节课内容,教师强调重点内容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王安石变法”。
课后活动提示:
请学生以“王安石变法”这一内容为主,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或网络,收集相关资料丰富和完善“我看王安石变法”这一短文或制作小课件,并将成果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北宋的政治获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其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原因和结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通过运用动机与后果的概念,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补充史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学习,认识到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让学生知道做任何事情,要辩证的、长远的看问题。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铁律。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 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3教学准备
1.下载截取视频:纪录片《陈桥兵变》 片段。
2.制作课件《北宋政权示意图》 《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4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解法;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5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百家姓》片段。只截取前四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教师提出问题这段文字出自哪本书,为什么赵姓排在第一位?如果学生回答出来,教师则继续新的
1 内容,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则适当补充,这段文字出自《百家姓》,该书中赵姓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
宋太祖,赵匡胤,宋朝的建立者,一件黄袍,人臣变为人君,一杯清酒,权臣告老还乡,他和他的子孙们,创建了一个雅致富裕的王朝。有人说,宋朝是一个可爱的王朝,知识分子得到空前尊崇,太祖誓碑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国家富庶,百姓安乐。可是在宋朝,为什么说好男不当兵,为什么宰相由坐到站,为什么史学家称其为弱宋?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王朝——宋朝。
学习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课件或板书展示) 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陈桥兵变》 ,看完后阅读课本28页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视频和教材上的内容,大家归纳出陈桥兵变之后成立的政权的名称、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学生回答: 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今河 南开封)建立宋朝。
教师课件展示《北宋政权示意图》 ,让学生找一找北宋的疆域范围和北宋的都城,并适当补充北宋称呼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今天所学习的朝代是北宋。
教师进一步讲解:“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通过兵变这种手段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当上皇帝的赵匡胤是否能够稳定住自己的统治?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由此导入下一子目。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课件或板书展示) 1.历史背景
通过继续观看《北宋政权示意图》 ,让学生思考当时北宋的统治区域与唐朝相比有哪些变化? 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当时北宋的情况并不乐观,与唐朝时期的大一统不同,北宋政权周边存在着多个大大小小的政权,所以北宋的形势并不安全。出示图片《宋朝形势图》
教师提问:陈桥兵变有没有什么危害? 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总结,危害就是武将专权,赵匡胤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 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解决的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在听取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宰相赵普的献策,进行汇总,从赵普的话中学生归纳出:加强中央集权。第一,集中军权;第二,集中行政权;第三,集中财政权。
2.具体措施
2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快速阅读P29-30,找出下列答案。之后做出归纳:
(1)军事上,集中兵权。
教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朝中大将的权力。(组织学生阅读相关史事杯酒释兵权,进一步了解该事件的经过。) 教师: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具体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讨论该项措施的影响。
(2)政治上,在中央,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设副宰相若干人,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讨论其影响。
在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具体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利;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教师分析: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措施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么我们想一想它们是否存在什么弊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进行补充和汇总: 军事措施的危害是造成了军队战斗力的削弱,尤其是地方抵抗外敌的力量薄弱。行政措施的危害是设置的大量新机构新增了很多官员,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各种机 构职权混乱,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措施的危害是财政收归中央,地方没有财力解决当地的各种问题,加大了人民的负担。
三 、重文轻武的时代(课件或板书展示) 展示课件,教师提问:从唐朝“尚武轻文”到宋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重文轻武。
教师继续提问:宋朝实施的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 (1)重文教:中央和地方均重用文臣,科举制度日趋完备。 (2) 轻武事: 抑制武将 。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施重文轻武政策会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结合P32知识拓展) 有利影响:继续削弱武将权力,保证了宋朝的政权稳定;对于文人的重视,让北宋社会科学文化事业得到发展,诸如天文学、 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造船技术等硕果
3 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不利影响:由于对于武将的过度压制, 整个宋朝经常遭到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 最终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 。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王朝的崛起,这个王朝就是宋朝,北宋的中央集权措施让其快速地巩固了政权,而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让宋朝成为一个文化繁荣但是军事积弱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接下来会遇到什么情况, 我们下节课继续进行学习。
教学设计后记
1.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的一些基本素养,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各种历史素养。
2.本课新课导人,教师希望通过对于古代启蒙用书 《百家姓》 的使用,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的历史要素 。对于北宋的建立这一环节,教师希望通过对于视频和史料的分析,强化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3.中央集权的加强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以教师讲述分析为主,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希望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创作历史框架,这对于学生掌握历史脉络、熟悉历 史图表有一定的好处,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尽可能地制作不同形式的图表。
4.本课对于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事件的历史观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北宋的政治获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 的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赵匡胤图片、陈桥驿兵变视频、北宋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 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人本课。
三、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 (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 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 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髙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将文人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学习此内容时,可结合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 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许应试人仕。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髙。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艺术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的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燦的明珠。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这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从积极的一面来说的,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大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 贫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北宋的政治获奖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建国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北宋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有效地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措施也给北宋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目标
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的历史结果。
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带来的影响。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通过学习北宋,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的国策。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唐朝灭亡后,天下四分五裂,中国历史再次进入分裂割据时代。从907—960年的短短几十年间,战乱不止,百姓民不聊生,史称“五代十国”时期。天下风云变幻,到底谁主沉浮呢?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讲授新课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1)学生讲故事: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2)北宋建立的概况。(时间、建立者、都城) (3)教师出示地图,明确宋朝的统一范围。
让学生明确北宋不是统一全国的政权,只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教师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A、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作用。
B、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排文臣担任知州等。 C、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3.这个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的影响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重文轻武的国策
1、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2、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重文轻武的后果
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课堂延伸
北宋实行 “重文轻武”的国策,有人认为这样的国策促使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给宋朝带来很多弊端,被后世称为“弱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请结合图片讲讲你的收获吧。
北宋高度集权的利弊:(1)积极的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2)消极影响: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效率低下;财权过分集中,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地方官吏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与搜刮;军权过于集中,实行守内虚外,边防力量削弱,军队力量增加,军队开支日益膨胀。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积重难返的严重局面,从而到中期出现统治危机。
四、作业:
北宋的政治获奖教学设计5
一、依据课标学情,分析教学主线
本课的课程内容为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此外,本课也是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一课。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藩镇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但这也带来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祸根。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对后面几课的教学将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单元中的位置至关重要。
因此,根据该特点及本课课标内容,在设计时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通过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解读,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而确定了本课的教学主线。
但由于初一学生还未建构完整的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结构,再加上政治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其内容也比较枯燥;对政治制度的理解相对于初一学生而言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由于学生对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兴趣度也比较高,设计时,通过对这些历史故事的再现,增进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多渠道地感悟历史。
另外,经过了一个多学期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对历史事件的讲述、对历史图片的识读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重文轻武的利弊影响这一主线时,主要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等基本史学素养和能力,为他们后续的历史学习服务。
二、围绕重点难点,展开教学设计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首先交代了北宋的建立和统一,这里表述比较简洁,学生容易忽视其重要性。但这一内容又是不可缺少的,教材不仅仅是出于历史的完整性作一个交代,更是为后面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作一个铺垫。赵匡胤正是因为自己手握兵权而当上皇帝,所以他特别忌讳、害怕大将们手握重兵,这样才有削夺大将兵权的一系列措施;他也正是因为经历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进行统一战争的过程,更清晰地看到了地方官员权力过大、武将当权带来的分裂割据的后果,所以才用文官充任地方官,拆分地方官的职权,并进一步抑制武将的地位,提升文官的地位。然后教材分别从控制兵权、分散和削弱相权、分散和削弱县长官的权力三个方面叙述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这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学生在对这些措施及其影响的理解上有难度。
关于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教材分两部分进行叙述。首先是“轻武”,主要是对武将的抑制,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然后是“重文”,教材对北宋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叙述较少,但这一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它促使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关于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教学
在历经五代十国的动荡后,使宋太祖深深认识到只有加强中央集权,才能对国家政权进行更加有效地控制。为此,他采取了包括杯酒释兵权在内的各项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单纯的讲解显得有些苍白,所以就有了史料的引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分析和概括来理清思路,了解究竟何为中央集权的强化。具体思路如下:通过引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赵普和宋太祖的一段对话材料,让学生概括: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和赵普提出的解决方案分别是什么?得出答案: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应该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然后请学生先看书后小组讨论,并结合课本第29-30页内容,用一张示意图具体画出该解决方案。最后概括:以上种.种,削弱地方权利,把权利收集到中央的做法,就是所谓的中央集权,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从此皇权大大加强。这样,看似复杂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材料中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句话加以引领,并由此展开探究,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
关于对中央集权强化内涵的理解,设计时教师并没有通过简单的词语解释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通判和转运使的补充解读,使学生深入了解宋代中央和地方制度,并以此来认识宋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这看似由微观到宏观的教学,实则是站在大历史观的角度的精心设计。此外,为了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讲好重文轻武政策后,也不忘适时补充:北宋的重文轻武它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采取中央集权措施的必然结果。从这一角度出发,学生对中央集权制一定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回顾本框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始终基于证据意识这一素养出发,引用了大量史料,这虽然对知识的建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七年级学生而言,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一些故事可能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讲到通判这一官职时,不妨从学生熟悉的《水浒传》中关于通判黄文炳和宋江之间的一段故事入手,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该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二)关于重文政策对中国文官制度影响的教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同样通过引用史料的方式进行解读。首先结合《宋史·文苑传》序中的一段材料,通过对“艺祖革命,首用文臣而夺武臣之权”来理解宋初所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把权利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另外,通过对“宋之尚文”的理解,让学生知道宋代在制度创设方面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规范科举制度、选拔文官等种.种表现。并结合“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作其即位,弥文日增。”的理解,知道后继皇帝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臣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另外,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对当时及其后来的中国士大夫地位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一直影响到至今。所以对重文政策的教学必须要站在它对后世长期影响的大历史观角度去理解。基于此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对《退将诗》的诵读,首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时武将的感慨,当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重文政策带来的影响。然后通过对书本图片的深入解读,从科举制这一层面更为详细的介绍北宋的重文政策对中国文官制度形成所带来的影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学生理解时更加轻松和自然。当然,如果能加入对后期一些宋词的诵读和欣赏,可能在理解上会更加形象和生动一些,也会更有利于对学生人文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最后,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央集权措施和重文轻武政策的理解,引用了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在《宋史十讲》中的一段话加以概括,总结说明,宋太祖采取的强化中央集权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当时北宋政权的巩固以及宋朝后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两宋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一直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巧用教材插图,充分挖掘资源
(一)人物图片的比较与运用
在讲到宋代建立者赵匡胤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重文轻武”政策的教学埋下伏笔,教学设计时把宋太祖的画像和唐太宗的画像放在一起加以对照,设问:从线条勾画等角度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其实从古至今关于宋太祖的画像有很多,但我们的教科书中却偏偏选用了这幅画像,这对宋太祖的形象刻画有何用意?学生比较后发现,唐太宗像是站立式的,人物线条勾画以直线为主,显得更加刚毅。而宋太祖画像是坐着的,显得更加儒雅;人物线条勾画更加柔和,形象敦厚,这和武将出身的他感觉有所不同。通过引导,慢慢发现:究其原因可能是和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因为那时起中国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从这幅宋太祖画像中作者很有可能要释放的是这一信息。这样通过把这一前一后教学资源的有效对照和利用,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为后续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历史场景图的引入与解读
在设计宋朝“重文”政策这一内容时,引入了现有教材资源“宋人科举考试图”,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并结合课本第31页内容展开小组讨论。分别从图片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加以解读,在插图的上方,皇帝在主持殿试,听取汇报,一来体现出提高科举取士的公正性,完善考试制度的严格性,以此来增强士人应举的积极性;二来也体现出皇帝对选士大权的控制,扭转了五代时期不重学问、读书人不愿入仕为官的局面,使新王朝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插图的中央场地上,坐满了应试考生,说明皇帝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考生认真答卷、虔诚交卷反映出士人在态度上对科举考试的重视;插图的下方,在考场之外,士人在热烈讨论,相互切磋,反映出当时社会浓厚的读书风气,科举制受到极大关注,这也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样看似枯燥的知识要点,通过对图片细节的认真解读,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也赋予了这些资源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北宋的政治获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
★ 最新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 《登高》名师教学说课稿5篇
★ 初中历史教案模板四篇
★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教学设计5篇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教学设计
★ 《菩萨蛮》教学设计与反思5篇
★ 说课稿优秀范文
如何自制蛋挞
肉火烧面怎么和面
奶茶几分糖好喝
过桥米线是哪里的?
面霜和乳液的区别
怎么摘隐形眼镜
粉饼和散粉的区别
冷烫和热烫的区别
高品质香水如何鉴别?用三步就可以解决
如何去除黑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