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10篇
2022-12-09 天下 【 字体:大 中 小 】
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优秀范文10篇
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不同的地方都有其不同的习俗。那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优秀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优秀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篇一
《太和的春节》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不仅有很多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又有很多趣味十足的传统习俗。一起来看看我的家乡——太和县的春节习俗吧。
从腊月初旬开始,家乡的人们就开始为过春节忙碌起来了。腊八这天,家家户户不仅要熬腊八粥,还会兴致勃勃地去买牛肉,买回牛肉后切成小块撒盐腌制,每天还要翻一翻。这些牛肉大概腌制十天左右就可以拿出来泡一泡,然后煮熟食用了。可以说,家制牛肉这道菜是我们春节桌上的一道必备菜,色鲜味美,老少皆宜。谁家要是少了这家制牛肉,就会觉得少了很多年味。
腊八粥没喝几天,转眼间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小年”,这一天的重头戏就是“祭灶”。在这一天,人们从天一亮就开始对家里进行大扫除。他们不仅要把房间打扫干净,更重要的是把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全部拿出来清洗干净,然后把厨房里的东西摆放整齐。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不允许有物品损坏的现象发生,因为这里面包含着祈求新年安康的愿望。“小年”这天,家人们也会尽可能的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大家都很重视过“小年”,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期盼已久的太和的春节就真的快到了。
刚过完“小年”,大人小孩都走上街头,出入超市,为过大年做准备了。大人们会买很多鸡鸭鱼肉,买充满喜庆气氛的必备品:春联、红灯笼、窗花、花草等。小孩子会买很多美味的零食和各种玩意儿——风筝、电子花炮、魔卡等。
盼望着,盼望着,热闹的除夕到了。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红红的春联,窗上贴着喜庆的窗花。人人穿上新衣,喜笑颜开。晚上,每户人家都围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天最有趣的要属吃饺子了。大人们会把一枚硬币提前包在饺子里,大家都想吃到那个包有硬币的饺子。小孩儿吃到了,预示着学习进步、茁壮成长;大人们吃到了,预示着工作顺利,事业有成;老年人吃到了,预示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以每个人都带着一种期待的心情去吃饺子,都希望自己是那个幸运儿。晚饭后,一家人会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享受着精彩的节目带给大家的热闹与欢乐。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了。大年初一,家家都会拜年,人人相互祝福。这一天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每个孩子的脸上都乐开了花,因为他们会收到很多大大的红包。
太和的春节在人们的相互祝福声中来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家家都会吃汤圆,观花灯。湿地公园的花灯花样繁多,样式新颖,惹得游人彻夜观望。
太和的春节在正月十六这天结束了。大人正常上班,小孩走进学校,大家都在快乐与祥和中向前奔跑着,美好的生活也在希望与拼搏中创造着。
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篇二
大年三十是汉族的春节,虽然我们不过年,但是周围的邻居热热闹闹的过年,我们看着也挺开心!我看到家家户户贴春联,外面放着漂亮的礼花。我还注意到大伙把“福”贴反了,问那些叔叔阿姨我才知道原来倒着贴是“福到”的意思。我还看到了好多有关马的窗花,做的可真漂亮啊!我还上网查了一些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篇三
从古至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而我的家乡在陇南。
陇南是甘肃省下辖地级行政区,历史悠久,是秦王朝、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东晋、南北朝时期氐人在陇南境内前后建立了五个地方政权,作为白马氐族后裔的文县白马人被誉为“东亚最古老的部族”。
我的故乡有很多的风俗,比如说池哥昼、武都高山戏、西河乞巧节等风俗已被列为著名非物质遗产文化,但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池哥昼。
1.来源及含义
池哥昼又名“池哥蹈”“仇池舞”“鬼面子”“十二象”“跳曹盖”等,是一种传统舞蹈,其中“池哥”意为面具,“昼”意为舞动、跳舞,池哥昼即跳面具舞之意。池哥昼是一种古老的舞蹈种类,源自古代的原始祭祀舞蹈,与图腾崇拜关系密切。
2.表演人员及服装
一般而言,池哥昼的表演人员共九人,均为男性,分别扮演“池哥”“池母”“知玛”和“知玛淹摆”。
“池哥”共四人,分别扮演四位山神(依次为龙王、天王、金刚和门神),相传他们是白马人的祖先达马的四个儿子。
他们头插“马头”和两根锦鸡尾羽,身穿翻毛羊皮袄,脚穿长简毡靴,身后缀羊皮卷成的尾饰,身背一个侧铃,手持木剑和牛尾拂尘。
“池哥”外形粗犷,舞步劲道有力,舞姿主要是杀野猪、打老虎、剥野皮等动作。
“池母”为两人,分别扮演音姿和慈母两位菩萨,相传她们是玉皇大帝的两个女儿。
“池母”身穿宽袖长衫,手持花手巾,扮姿优雅峨逸,内容以模仿种庄稼和做家务活为主。
“池哥”和“池母”在舞蹈中都要佩峨木质彩绘面具,这种面其选用质地细腻柔韧的俄木成者麻柳制成,其中“池哥”的面具多为国字脸、鹰钩异、提毛倒竖、怒目圆瞪、稼牙咧嘴、耳长下垂,眉心处有一纵目,色调以红、黄、蓝(绿)、黑、白五色为主,面目狰狞可怖。“他母”的面目呈申字形,丹凤眼、细长眉、嘴角上翅,色彩以黄色或粉色为主,显得圆润饱满,慈眉善目。
“知玛”两人为夫妻。其中丈夫身穿麻布长衫,身着普通民族服装。
“知玛淹摆”一人,身穿普通民族服装。“知玛”和“知玛淹摆”为丑角,脸抹锅底灰,不戴面具。
3.表演内容
在三声土炮之后,随着锣鼓声起。三个丑角大呼三声登场,示意表演开始。“池哥”“池母”按照固定的舞步上场表演。围观的青年男女手挽手围成圆圈,跟随池哥昼的表演边唱边跳,场面热闹非凡。场地表演结束之后,表演队伍在一片鼓乐和鞭炮声中开始挨家挨户进行为期一到两天的表演。表演的线路要按照世俗的规定.轮流上门.不能随s改动。每到一家,炮手放三声“进门炮”,主人家放鞭炮迎接。舞队进院之后,先围绕饭桌跳一圈,然后主人将“池哥”“池母”迎人屋内,请其在正堂坐定,烧香唱歌敬酒,用最好的食物款待他们,“知玛”和“知玛淹摆”在院内做各种杂耍表演,对唱酒歌。随后舞者在屋内和院内进行表演并为主人家除疫祈祥。舞蹈队离开时炮手放“起身炮”,将美酒装在随身的木桶将菜和肉交给“知玛淹摆”。
4.活动时间
一般为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八左右。
正月十二,各村寨召开村民会议,商议部署池哥昼表演人选等相关事宜。
正月十三,全村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在表演场地集合看池哥昼表演。
正月十八左右,人们聚集在一起,祈祷来年的平安和丰收,将面具、服装和道具交由专人统一保管.待来年池哥昼时再次取出,期间不得随意走动,池哥昼活动结束。
家乡的风俗——池哥昼我已经介绍完毕,我想你应该已经大概了解了什么是池哥昼。如果你还想深入的了解我的故乡——陇南,那么你可以在搜索引擎上搜索——陇南市。
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篇四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玩手机。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爸妈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接着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做到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二十五开始做馒头,馒头的面要发酵,发酵的时间就可以准备馒头馅,馅有很多种,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青菜肉丁馅的,豆沙馅的,平安菜馅的,还有芝麻馅的。现在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
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不知几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就是福到了。现在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手写的少了。记得小时候在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的,因此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己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大年三十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杀鸡宰羊,煨汤炖肉,凉菜热菜准备一大桌,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我们家是一大家,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年味气氛十足。
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点着了放孩子手里,看谁的烟花放得高,放得远,好开心。晚上会一直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然后爸妈打牌,爷爷奶奶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门槛那儿还会放一根木材,有些比我们大的孩子,就斗地主,把瓜子当钱,可有趣了。到了十二点的时候,奶奶就会开始准备汤圆了!
然后就是吃早点,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去村里给长辈拜年。
从初几就开始拎着礼物走亲戚,亲戚如果多的话,要一直走到十五元宵节才能算结束。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我是四川人!
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篇五
《贴春联》
春节可是中华民族大喜大庆的传统节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过春节的习俗有很多,但在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这可是过春节最重要的事情啦。
贴春联这个习俗可是大有来历呢!传说在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常常在除夕那天出来祸害百姓,人们苦不堪言。有一个人发现这个怪兽害怕声响、红色,于是人们就在“年”来时放炮竹,把红纸贴在家门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除夕贴春联、放炮竹的习俗了。
腊月三十,人们会把提前准备好的春联恭恭敬敬地贴在大门上。我家的春联可是与众不同吆!我可是家里的小小书法家,门上的这些春联年年都是我的杰作。动手写春联已经成了我们家迎新春的重要活动,这让我非常自豪。每年放寒假,我都特别期待写春联的那天早日到来,好让我大显身手。
年三十这天一大早,东方刚露出了鱼肚白,我就迫不及待地起来了。我拿起了妈妈提前准备好的红纸、墨汁、毛笔,满怀自信地走向书房。我先把折好的红纸认认真真铺在桌子上,用镇尺压住。再把墨汁小心翼翼地倒在砚台里,放在左上角。一切准备就绪,可写什么内容好呢?我打开我的春联集锦,仔细地看了又看,终于选定了一幅。要开始写了,我稳稳地拿起毛笔,蘸了些墨汁,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幅对联“新风开盛世,春色满神州”,当然还有横批“新年快乐”。然后,我又写了几个福字、寿字。终于大功告成,我把它们一一放在了地上,等墨汁自然晾干。
接下来,我和爸爸就要贴春联了。我兴奋地拿来了胶布,搬来了板凳,我指挥,爸爸贴。
“先贴正门。”我像个将军一样发号施令。
爸爸拿着春联说:“这样行不?”
我后退了几步,仔细端详了一下,说:“向左一点点,哎不对,多了,再向右一点点,右边向上抬一点点,哎,别动,这样刚刚好。”
爸爸在我的指挥下身体像跳舞一样扭来扭去,妈妈在一旁被我俩逗得哈哈大笑。我迅速地撕了几块胶布,固定住了春联的四个角,然后把春联贴好。
该贴“福”字了,我拍着胸脯喊到:“这个交给我吧,爸爸你甭管了。”我拿着“福”字,找准位置,对准角度,正要贴时,妈妈说:“哦,不对,福要倒着贴,取谐音,意为福到了。”中华文化真有意思。我刚把“福”倒着贴好,爸爸从里屋出来喊住了我,“你看看,福都贴倒了。”我忙给爸爸解释其中的美好寓意。爸爸恍然大悟,满意地点了点头。
最后,我把“寿”字贴在了爷爷的门上,寓意爷爷延年益寿。看着爸爸妈妈向我投来赞许的微笑,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春联贴完了,我坐在沙发上,看着门上红红的春联,心中充满了成就感,闻着家里洋溢着的浓浓的年味,心中满溢着幸福。
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篇六
我的家乡在天津。天津人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到转年的一月十五止都视为过年。有的说法更长,从腊月初八到转年的二月二都为过年。天津人爱热闹对春节有着极大的热情。在融合了中国南北地区的新春习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民间流传着一段顺口溜道出了津味儿年的特色和讲究:“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贴道酉;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去拜年。”虽然现在已经简化了许多,但许多老传统仍然保留着。
腊八粥是一定要喝的。在腊八这一天,家家都熬粥。腊八粥食材丰富,有大米、小米、紫米,各种杂粮,各种豆类,还有红枣、花生、桂圆等,营养又美味。我家每年都要熬腊八粥,它色香味醇,再加点糖,更是口齿留香。除了喝腊八粥,腊八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就是把蒜剥皮装进大口的醋瓶子里,并将白菜心切成条同时放进去,盖上盖放到春节吃。我可喜欢腊八醋了,尤其是里面的白菜,酸酸的带有蒜香味儿,就着饺子吃,那叫一个香!
贴道酉也是天津传统习俗。道酉就是祭祀诸神的吊钱儿,春联等。天津人有贴吊钱的习俗。吊钱儿是一种用彩纸或者红纸剪刻成的图案,天津人将其贴在门窗的玻璃或者横棱上。在天津,过年可以没有大门上的春联,但家家一定会有吊钱。除了它寓意吉祥,更有发财的寓意。
天津过年在吃的方面也有讲究。听姥爷讲有个顺口溜:“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转,初四烙饼卷鸡蛋。初五‘剁小人’”。为什么这么吃有说法,姥爷说:初一早晨要吃素饺子,象征新年生活素素净净、顺顺当当;初二这天要吃打卤面,讲究吃全菜码,即黄瓜、菠菜、豆角、豆芽等;初三这天一定要吃合子,俗谓 “合子往家转”,因为“转”与“赚”同音,寓意财源滚滚来;初五 “剁小人”正月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家家包饺子,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
二月二龙抬头。正月不剃头,到了二月二就结束了,人们纷纷在这一天去理发店剪头发。姥爷一般也在这天给我推头。除了理发,天津还讲究吃“煎焖子”,又叫“煎龙鳞”。就是把凉粉切成片儿或条儿,两面都被煎出黄嘎儿来,以表示对“懒龙”的惩罚,督促它尽力治水,好带来丰收。
总之,各种传统风俗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是这些形式各异,特点鲜明的过年风俗,构成了我国五彩缤纷,热闹非凡,红红火火的节日景象。
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篇七
“炊馀胀满崚嶒角,剥出凝成细纤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就像每一个花坛里都有自己独特的花朵一样。在我的家乡,有一个著名的节日--端午节。我的家乡特别看重端午节,每当到了这一天,我们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来度过这美好的一天。
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当时正值战国末期,屈原在楚国当三闾大夫,为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楚顷襄王听从奸臣的谗言,将屈原流放了。屈原彻底绝望,跳下汨罗江自尽了。后来,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用叶子包上糯米,喂给鱼虾吃。老百姓认为,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原的身体了。屈原的精神,感动了中国老百姓几千年啊!
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去集市上买粽叶,那摆在摊位上的粽叶碧绿如洗,飘在水里的粽叶就像一艘艘细长的小船一样。爸爸挑了一些鲜绿且光滑的粽叶,回家后,我和妈妈一起洗糯米和粽叶。糯米放入水中后,立刻变得晶莹剔透,一颗颗亮得像珍珠一般。洗好后,接下来就是包粽子了。我让妈妈教我,只见妈妈拿起一张粽叶,卷起一窝小圆锥,往小圆锥里塞糯米,糯米塞满后,用尾部的叶子盖上封口,再用细绳子适量绕粽子捆一周,最后再扎一个结,一个粽子就完美诞生啦!
我看见妈妈那心灵手巧的样子,我也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我拿起一片粽叶,试着卷了许多次,可都失败了,那粽叶根本不听我的使唤,不是开裂就是漏洞。我有些灰心了,想要放弃,但妈妈告诉我,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我一次次地尝试,慢慢地熟练了,我终于成功了!我也能捏出一个漂亮的小圆锥了!
我开始往里面塞糯米,可是,不是塞多了合不上,就是塞少了漏空气,弄得我抓耳挠腮。不行,我可不能服输!我小心翼翼将糯米塞平后,慢慢封上了口子。最后,我还用绳子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小蝴蝶结。包粽子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有个度,不能太贪心。煮粽子的时候,要将锅装满水,调到中火就可以了。煮熟后的粽子香甜软糯,配上白糖更是绝佳!我能一口气吃下五六个呢!
在我的家乡,端午的风俗除了吃粽子,还有喝雄黄酒和挂艾草的习俗。雄黄酒是由雄黄粉和老年陈酒兑在一起的,具有清五毒、杀菌的作用。大人们经常用手指蘸上一点雄黄酒,轻轻点在儿童的额头、脸和鼻子上,防止孩子们夏天被蚊虫叮咬。雄黄酒,这不就是中国最传统的驱蚊水吗?
挂起来的艾草能散发出微微的清香。夏天里蚊虫出没,蛇也经常出来,艾草的清香不仅可以熏走蚊虫,而且能让你在一整个夏天里睡上好觉!艾草,这不就是中国最传统的蚊香吗?不过,艾草的清香比蚊香的气味好闻多了!
这可真是一个美好的端午节啊!这个端午节我觉得过得太有意义了,因为我不仅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历史,而且我还学会了包粽子,并吃到了我自己包的粽子。如今,我们的国家早已统一,战争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百姓的日子比粽子上的白糖还甜,我想,大诗人屈原,你在这天看到家乡人们的生活,一定能含笑九泉!
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篇八
每当农历五月初五,外婆家门前,原本卖松糕的小摊上就摆满了粽子,来光顾的人好多,生意自然特别好。那时,外婆家门前的大街上人流如潮,都争着抢着买卖粽子和茶叶,孩子们也纷纷跑到文具店,精挑细选,挑选自己喜爱的风筝,再约上几个好伙伴,一边嬉笑,一边头也不回地朝绿草地奔去。孩子们脸上挂着笑,像极了一面面小太阳。
每当到了端午节,从贪玩的孩子,到拄着拐仗的老人,谁不是一想到那软软的糯米,香香的馅儿,就不由自主地舔舔嘴露出幸福的笑容呢?粽子,就像是披着绿衣裳的娃娃,腰间还系着“细腰带”,十分可爱。让人感到回味无穷的,还有那个煮熟时散发出来的沁人心脾的香味。粽子,实在诱人。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我都会像个跟屁虫那样跟着外婆,总是喜欢拉着扯着外婆的围裙,嘟囔着嘴巴跟外婆撒娇:“外婆,外婆,我想吃粽子了,快要好了吗?”外婆总是回答:“别急嘛,快了,快了。”“那我能和您一起做吗?嗯……这样可能会快一些。”我恳求到。外婆笑了,说:“别急呀,你现在还太小啦,等长大以后,外婆一定教你做。”我听了,只好眼巴巴看着外婆包起一个接一个小三角,心中默默记下,盼望快快长大。
感觉白天好漫长。过了好一会儿,中午到了,我们一家子坐在圆桌旁,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孩子们总是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粽子,边把脑袋凑在一块儿讲悄悄话。我轻轻剥开粽子外边的粽叶,大口咬下软软的糯米,一瞬间粽子的温暖流入心田。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来,贪婪地享受着粽子的美味。
现在因为繁忙,在端午节假期间,我们一家基本就不回老家过节了。不过虽然不在家乡,但是端午节的快乐与温暖是无处不在的。看,外婆的一大箱粽子已经“端坐”在客厅里了。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拆开了快递,取出一串串粽子,急忙递给妈妈,说:“妈妈,您看外婆的粽子又来了,快点儿,快把它煮了,我们一起吃吧。” 妈妈接过粽子,慈爱地说:“好,好,别急,粽子又不会长脚跑了。” 过了许久,我和妹妹的肚儿再次不争气地叫了,粽子那浓浓的香味便早已透过了厨房的门,混合着板栗的味儿,在客厅乱窜。那可好,让我的口水不停在嘴里打着转。
“来喽,来喽!久等啦!” 妈妈端着一盘又大又香的粽子来到客厅。我见了,急不可耐地说了一声“谢谢妈妈”,就毫不客气地抓起一只,剥下绿绿的粽叶,迫不及待地咬了来,放在嘴中细细地,慢慢地咀嚼。我望着大个儿大个儿的粽子,突然明白过来,这粽子,不仅因糯米,肉,栗子而饱满,而且包含了家乡的亲情,外婆的爱。不仅是纪念屈原,更是家人欢聚一堂的快乐,这就是端午节。我想即使不能回家,吃上一口热乎的粽子,也会想到亲情的温暖吧。
待到大家一起坐下,儿时的回忆,再次浮现在眼前,端午节的温暖,也再次围绕在我们的身旁。
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篇九
【家乡的“三月三”】
我的家乡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江南小山村。每年的“三月三”是家乡最热闹的日子。(“三月三”的来历无从考证了,最可靠的说法是来自畲族的传统,离我们十多里外有个畲族村)。这段时间也是我们孩子最开心的日子。
初一开始村子里就很热闹了,大人们还没从春笋丰收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又要开始忙碌开来。搭戏台、扎龙灯,广邀亲朋好友,准备各种菜肴。各种小商贩得知信息早早就在礼堂前的空地上,沿街的两边占据有利位置,摆上各色诱人的特产,吆喝起来。
夜幕降临时分,礼堂内外灯火通明。四邻八乡的人开始在礼堂前聚集,村里就热闹非凡了。熟悉的、不熟悉的都会相互热情的打招呼,那情形就像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而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那些诱人的实物了,这几天晚饭照例是吃得很少的,以便好把肚子空出来装美食。先来两串臭豆腐,这东西闻着臭,可吃着那的确是美味啊!尤其是永昌的黄氏臭干,那真是“臭名远扬”,据说以远销杭州、上海了。就是围着的人太多了。每次我们都是仗着人小,从人堆里钻进去。只见摊主把一块块一寸见方的臭豆腐从“卤水”里捞出来,再放到油锅内炸。这时,就能听到一阵阵“吱吱”的响声。大约炸了两分钟,一串串臭豆腐便熟了,摊主利落地把一串串臭豆腐涂上辣椒、香料等便可以吃了。我拿着臭豆腐放在嘴边轻轻地咬一口,“哇,真好吃!”我情不自禁地叫道。我狼吞虎咽地吃着臭豆腐,好像山珍海味也比不上似的。不知不觉地,一串臭豆腐便下肚了,这时,我才觉得嘴巴好辣,辣得我“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但是感觉真爽。吃好臭豆腐,再来一碗干炸响铃、酸辣笋尖、龙门炖牛肉,肚子就大致饱了。最后来一碗木莲豆腐汤,那就完美了。接下来伙伴们总是相约买风车,而且总要比一比谁的风车转得快,要不就是拿着风车在大街上疯跑,那笑声,追逐声传遍整个小村。
六点半左右,重头戏开始了。老远就听到铜铳响亮的鸣炮声,伴随着锣鼓的敲打声由远而近。在一队虾兵蟹将的开道过后,龙灯出现了,那真是一条大青龙啊,大大的眼睛像两个大灯泡,长长的胡须迎风飘。这舞青龙的足足有五六十人,龙灯也将近100米长。龙灯进入礼堂,先绕场一周,然后再空地上舞将开来,青龙吐珠、青龙盘旋……,最后在龙头登上戏台,对所有的人点头祝福,才离开。这时就轮到戏班子上场了,照惯例,先是“跳八仙”,什么意思我也看不太懂,反正都是说的吉利话,最后有个财神捧着个大金元宝跳一会儿,村里最德高望重的长者就会接过元宝,送出红包,才算结束。这时戏文开始了,老年人在事先准备好的凳子坐下,开始听戏;年轻人就离场到不远的地方去看电影;小孩子总缠着父母要零花钱,想着再来一点美食,得逞的就飞一样的融入人群不见了,不得逞的,嚎几声,多半也能如意。直到十一二点,实在熬不住了,才在父母的催促下回家睡觉。这样的日子,一连持续5天,这个时候学校里的老师也很通情达理,作业往往是没有的,这真是快乐的日子。
我常常想,也许多年以后我离开生我养我的我故乡,但最忘不了的就是这充满浓浓乡情的“三月三”。
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篇十
【家乡的蛴蟆节】
我的家乡在川北地区的南充市嘉陵区,那里不仅山美、水美、人情美,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更美。民俗文化中,我们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每年正月十四的“蛴蟆节”了。
相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了我们老家,村民们苦不堪言。后来经高僧指点,知道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蛴蟆”是方言,即“癞蛤蟆”),于是,在每年正月十四,乡亲们模仿蛴蟆圆鼓鼓的形状,用竹子制作蛴蟆灯,祭奠后,将蛴蟆灯扔进河里,以赶走“蛴蟆”,祈求来年身体健康,平安无事,从此,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就延续了下来。
每年正月十四,午饭后,大人们无论多忙,总会放下手中的活,为孩子们精心制作蛴蟆灯。蛴蟆灯用嫩竹制作,先用细竹篾编成竹环,再砍一定长度的竹子,将最上方的竹节划破,向中间挤压,形成纺锤状,将竹篾编扎进去。接着,在竹节下方,填上一些湿泥巴,里面插一根蜡烛或者自制的煤油灯。最后,在竹灯的表面糊上一层纸,并留一个小孔点灯使用。
蛴蟆灯可以做成了很多样式:如方形的、圆形的、鱼儿形状的、五角星形状的,应有尽有……看到各家门外摆放的蛴蟆灯,我们无不盼望夜晚早早到来。
等待着,等待着,夜幕终于降临了,先是村里一两个蛴蟆灯亮了,沿着田坎向前移动,红红的蛴蟆灯,倒影在水田里,岸上、水里相映成趣。接着,村子里左边、右边,提着蛴蟆灯的人都纷纷走出了家门,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世界。
我按捺不住了,拿起靠在磨盘上的蛴蟆灯,掀开纸糊的门,把蜡烛点上,蛴蟆灯立即映红了大家的脸,爸爸在一旁再三嘱咐,“拿端正,拿端正,火不要烧着纸了”……送蛴蟆的人越来越多,一路上,大伙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大家朝场镇上涌来,顿时,街道上变成了“火”的海洋,一股股“红流”不约而同地向西溪河涌去。
蛴蟆灯中,最扯人眼球的是几个大人一同抬的蛴蟆彩灯了,上面还写着“爱我中华”几个醒目的大字,多么浓厚的爱国情谊呀!街头的男女老少,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一齐高呼着:“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送下河里去吃肉,保佑娃娃不咳嗽。”这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不光送蛴蟆的人群欢呼着,连路边栖息的夜鸟,也忍不住探出头来,和我们分享这无穷的快乐。
来到西溪河边,孩子们高举着蛴蟆灯不肯离去,在家长们的再三催促下,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将蛴蟆灯甩进河里。
送走蛴蟆后,下一个“节目”便是摇嫩竹了,竹林里,竹子被摇得“莎莎”作响,我跟大家一样,选了一根长势正盛的嫩竹,一边摇晃一边唱着:“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跟嫩竹一样高,嫩竹长,我也长,我跟嫩竹一同长。”
听爸爸妈妈讲,很多成都人甚至广安、遂宁周边的人,都不知道我们老家的“十四夜送蛴蟆”风俗。现在,这样的民俗只在西充话地区以及附近地区,比如嘉陵、顺庆、西充、南部一些乡镇比较盛行。而且随着外出打工潮,这样的民俗濒临灭绝,不过政府开始重视了,现在,家乡开始举办“蛴蟆”节这样的活动了。
小朋友,我们家乡的“蛴蟆节”也吸引了你吧?欢迎正月十四到我家乡来作客,相信你一定会被这一独特的民俗吸引的。
介绍家乡的习俗作文1000字10篇相关文章:
★ 家乡的风俗作文1000字左右5篇
★ 全面小康美丽家乡作文1000字左右5篇
★ 2021家乡春节民俗风情的变迁作文1500字5篇
★ 2020家乡的风俗的作文700字五篇
★ 2021介绍家乡的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50字7篇
★ 广西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5篇
★ 初中家乡的风俗日记150字集锦10篇
★ 全面小康美丽家园征文我爱我的家乡抒情作文1000字5篇
★ 家乡的风俗小学生作文600字精选5篇
★ 2021家乡除夕的风俗作文750字五篇
如何自制蛋挞
肉火烧面怎么和面
奶茶几分糖好喝
过桥米线是哪里的?
面霜和乳液的区别
怎么摘隐形眼镜
粉饼和散粉的区别
冷烫和热烫的区别
高品质香水如何鉴别?用三步就可以解决
如何去除黑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