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2023-01-08 天下 【 字体:大 中 小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7篇)
教学案例的撰写是教师教学反思的外在表现。它具有“转化”的作用,是促进理论与实践交流与融合的最佳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欢迎大家来阅读。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篇1)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特征。
2.仔细观察课文,体验语言正确的特征。
3.产生观察兴趣,学习观察方法。
教育要点::
有情感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特点。
教育难点::
产生观察兴趣,学习观察的方法。教育准备:课件教育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上课时,我们已经学了18课的生字,现在老师来考你们了。
(课件显示本课生的字。指名阅读、开火车阅读、一起阅读)本课程继续学习18课雷雨(板书课题)师:雷雨是自然现象,在我们北方的夏天很常见。你不想知道雷雨前后有什么变化吗?请看大屏幕,听你看到的话。(教材展示雷雨天的动画)师:你想知道作者写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吗?请打开书籍,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大画面显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指名读问题师巡视,指导回答板书
雷雨之前。
在雷雨中。
雷雨过后。
二、研究雷雨前部分,让学生们快速朗读雷雨前的部分,寻找雷雨前的天气变化。
(和学生一起回答板书雷雨前乌云大风雷电雷电)小组讨论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来。重点说明黑沉写了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乱摆说明了什么?比较一下大风前后有什么区别?垂字又说明了什么?用越这句话怎么能用你的声音来表现雷雨前的天气特征呢?(师范读)学生试读、单独读、模仿读、集体读。总结:作者不仅仔细观察,而且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总结学习方法,寻找特点-勾词-朗读体验。
老师:你能用这种学习方法自己学以下部分吗?
三、自学雷雨中组讨论这部分作者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板书:雷雨中雷雨树家)在桌子上交流,画出喜欢的话吗?你为什么用得很好?如何用朗读的方式来表达?哗看不见说明雨很大,雨很多很着急。读重音。渐渐地表明雨从大到小的过程,雨停止,语速慢。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为什么?团队评价最好的东西。播放课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雷雨变化的全过程。
四、学习雷雨后看大画面,读课文,找出事物的特征(板书:雷雨后的太阳虹池青蛙等)能画出来吗?
(小组讨论,展示)在大画面上展示雨后的照片,让学生想象。你是图中的孩子,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才能读出雨后的清新、清洁、充满活力?(同桌相互阅读,评价后,单独阅读,一起阅读)5、总结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你观察过其他天气现象吗?把你的观察写在日记里吧!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送情报()
半截蜡烛夫人快乐()(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表演课本剧朗读课文抄词
课外:练习册中P58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贝尔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在阅读中想像贝尔搞实验研究的艰苦状况,懂得科学探索之路是伟大而艰苦的。
5、说一说电话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
2、在学文中体会贝尔热爱科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精神。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观看实物,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电话:同学们这是什么?
2、它有什么作用呢?(指名问答)
3、教师:电话是亚历山大?贝尔在1876年设计成功的。
4、学生出示资料,介绍亚历山大?贝尔。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导读:那么电话是怎么发明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电话的发明》。
2、教师出示有关阅读要求。
(1)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
(3)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具体介绍的是电话的发明过程。
3、检查反馈生字学习的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一读。
(2)教师强调部分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要点。
(3)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用生字组词练习。
(5)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读一读。
4、反馈不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或是查词典,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偶然、哭笑不得、顿时、喜不自禁)
5、读课文。
三、弄清文章的条理
1、指名反馈:哪些自然段具体介绍的是电话的发明过程。
2、让学生按起因、发展、结果把发明电话的过程分成三层。
3、指名反馈。
起因:产生发明电话的新奇设想。
发展:具体写贝尔经过艰苦的实验、研究、发明电话的过程。
结果:电话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四、感情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全班读一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话是贝尔在1876年成功发明的。他是怎么发明电话的呢?
二、提纲导读,合作学习
1、贝尔决定发明电话是受什么的启发?
2、课文讲了贝尔发明电话的几件事?
3、互相讨论,说一说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
4、说说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心里有什么感想?
三、反馈交流,理解课文
(一)了解起因,感悟发明在于大胆地设想。
1、指名反馈:贝尔决定发明电话是受什么的启发?
2、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思考:从中你们想到了什么?
3、指名反馈。(引导学生体会一切的发明创造来自于生活,源于人类大胆的幻想。)
(二)体会实验的艰苦,贝尔的执着。
1、指名反馈:课文讲了贝尔发明电话的几件事?
(1)一次实验失败,贝尔哭笑不得。
(2)拆船板做音箱。
(3)硫酸溅到人腿。
2、从这几件事情中,你觉得发明的过程是怎样的?你们是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从关键的语句中体会实验的艰苦,人物的精神。
教学建议: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根据具体的句子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经过两年的艰苦实验,他们终于做好了一台电话样机”
(1)引导抓关键词语,说说自己的体会。
(2)鼓励想像,说说他们两年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3)感情朗读。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反馈: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
2、指名反馈:从发明的过程中你觉得贝尔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自由发言:坚持不懈、热爱科学、大胆想像、敢于实验探索。)
五、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说说电话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便利?
2、集体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移动电话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从而鼓励学生不断地努力,争取科学上的再进步。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篇3)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十分趣味的寓言。文章经过生动趣味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当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样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学校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教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很多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很多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欢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齐。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头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当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仅自我要明白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欢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我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简便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明白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此刻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景。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活力的过程。案例中,我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欢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仅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教师不断地帮忙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欢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齐。”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我。教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进取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一定顺序复述课文。
3、联系课文情境,进入角色,展开想像,写一段话。
4、默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懂得体贴关爱别人。
教学重点:
体会同学间纯真丰厚的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及进入角色,展开想像,写一段话。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分段
教学重点:
1、学会9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分段。
教学难点:
分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正音: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表里的生字的读音。
2、交流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拓展生字组词
沸()()()()
悔()()()()()
纯()()()()
4、掌握字形:请你仔细观察“恶”、“享”谊三个字,提出书写时注意事项,并在每个字下面写一遍。
5、学习多音字
xìng( ) 兴{ xīng()
二、检查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1、自读预习中不熟的自然段。
2、四人小组采用接力的形式朗读一遍课文,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分段。
1、独立总结:教师提示: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总结,每一方面用一句话。
2、集体交流。
3、理请课文的顺序:默读课文,划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4、交流明确:出发前一天出发那天第二天后来
5、按时间的不同给课文分段
(1、2)(3)(4、5)(6)(7、8)
说一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6、同学总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找到哪一种分段依据?
五、作业。
读课文,预习思考题。
板书:15六个馒头
宣布出发前一天出发那天第二天后来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第一、二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诗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新年的新意和生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新年的新意和生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借助课文理解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
从诗歌中感受新年的新意和生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视频谈话引入:
1、欣赏视频《新年好》。
2、亲爱的孩子们,当新年的脚步向我们走近,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你是不是也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向大家诉说?你是否也有许多美好的祝福带给大家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新年,聆听诗人徐鲁的诗歌《你好!新年》。
3、简介徐鲁。
4、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配乐朗读《你好!新年》。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的时候注意字字入眼,读得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生字。
①、指名读一读。
②、齐读。
③、口头给生字组词。
④、注意“淙”是平舌音,“草垛”的“垛”是四声,“雪橇”的“橇”右边是三个毛字。
4、出示词语。
①、自由读一读、齐读、个别读。
②、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三、品读课文感受新年:
1、学习第一、二、三小节。
①读读第一、二、三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新年来了?
抓住“冰河”、“燕子”、“冬末”、“草垛”等词语
②新年美吗?让我从你的声音、表情中感觉出来吧。
③请推荐一位你们心目中读得的同学示范一下。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⑤教师范读。
⑥指导学生练习背诵第一、二小节,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
2、学习第四小节。
①出示第四小节,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③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欢呼新年的到来。多媒体出示:新年钟声敲响时的片段。
④此时此刻,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让我们双手合十,默默地许下心中的愿望。
⑤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一年里,一切都是新的。孩子,把你刚才在心里默默盘算的计划或者许下的愿望,写一写,画一画,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学生分组交流)
⑥汇报。
3、学习最后一节。
①朗读第五小节。出示:
三百六十五片叶子,叶叶青翠,
请你把第一片珍贵的叶子捧在手上;
三百六十五里路,路正漫长,
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
②你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③“三百六十五片叶子”指什么?(三百六十五天)“珍贵”是什么意思?谁能用“珍贵”说句话?你觉得“第一片珍贵的叶子”会是什么?
④“诚实”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⑤你是怎么理解“三百六十五里路,路正漫长,请你用诚实的脚步去把它丈量”这句话的?
⑥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诚实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请看,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关诚实的名言警句: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没有一种遗产能像诚实那样丰富的了。——莎士比亚
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和别人,就能具备最伟大才华的贵品质。——歌德
⑦写一写新年祝福。把它当做新年的礼物,送给你最想送的人,你也可以制作成新年卡片。
⑧学生汇报。
4、小结全诗,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课文小结:
今天,在新年到来的时候,我们用最虔诚的心在这里写下自己的心愿。请将这页纸夹在书中,等新的日历撕下第365页时,回头再瞧,一年里的努力是否让自己满意,自己双手捧着的是否与今天的期望相同。孩子,祝愿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心想事成。
五、配乐朗诵,拓展感悟
1、配乐朗诵全文。
2、试背1、2节诗。
3、说说自己新一年的新打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
2、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1、2小节。
3、写一写自己新年的打算。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篇6)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__年版)指出,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本事的发展。可是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经常会流于形式。所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亟待解决。在这一背景下,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合作学习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本事提高的影响研究》这一课题,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我校得以推广。
二、案例的观察描述
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课前把学生按4人一小组,分成12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进取影响。
【合作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了编写这部明史,谈迁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并用笔圈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体会,然后组内交流,最终全班以小组汇报。组内成员都找出来关键词语,小组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数字背后的艰辛,都凝聚着谈迁一腔的心血。
【合作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第二自然段,《国榷》原稿被盗,对于这对于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简直就是飞来横祸、一场厄运。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重新站立起来”“假如你是谈迁,你会对自我说些什么”小组交流探究中,学生们想到了许多的名言警句以及应对困难决不退缩的历史人物。如,“使人站起来的不是双脚,而是梦想、智慧和创造力”等名言和对谈迁说“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期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等话语以及学生合作表演。
【合作三】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然后小组交流学习文中插图为什么要把这松树画在谈迁的背后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各抒己见,有的朗诵、有的表演、有的画图,用不一样方式体会谈迁生活的艰辛,体会他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才取得惊人的成就。
案例分析研究:
1.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但教师应加强学生合作的技巧的指导,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
2.合作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仅有愿意学习,才能学得好。所以在活动中,学生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但教师应加强学习任务从不一样角度切分,让学生因人而异,采用适合自我的表达方式,如,朗诵、表演、画图等等方式表达自我的观点,才能让每位学生都会主动投入。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一样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教师多探索、多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篇7)
【引子】【引子】
进入语文,寻找幸福。
那就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一股略带凉意的秋风,迎面而来,轻轻吹散了校园里那几株桂花树里藏着的香味,暗香飘扬,神清气爽,新的一周又开始了。我紧紧地走向教室,想早点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这个美好的早晨。
来到教室,看到木然的眼睛看着我,我心里有点毛。学校的孩子来自全市各地,每周一早起,早饭估计还在车上解决,来学校看起来没那么精神,木然的眼睛,木然的眼睛,啊,当学生,谁说不痛苦?
想起今天要教的课文《槐乡的孩子》中的男孩子经常爬到树上,用长钩一次又一次地削槐树。一群槐米跌了。有些女孩弯腰捡起来,两根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有些人把槐米塞进篮子里,头一点一点地像寻找食物的鸭子。当一缕炊烟从村子里升起时,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着幸福的歌声……同样是童年,槐树乡的幸福,我们的孩子体验不到。但是,如何把这种幸福传达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字里行间,在文字中感受到呢?语文有自己独特的威力和独特的风景,学习语文应该是快乐的事情,今天带着孩子们去课文寻找快乐,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案例说明】
品味语文,享受快乐。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文课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对于这篇文章,我以感受槐乡孩子的幸福为主线,展开整体阅读,通过整体阅读捕捉信息槐乡孩子的幸福在哪里?
读完第一篇课文后,我问:孩子们,读完课文后,你可以说槐树乡的孩子是_____你是是吗?是吗?
出生1:槐乡的孩子很懂事,槐乡的孩子不伸手向大人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槐米交换的……
太好了。我可以抓住课文理解。我笑着点头,示意坐下。
出生2:槐乡的孩子勤奋,8月天热,鸡热…槐乡的孩子不怕热……
出生3: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文章的第一段是……
出生4:槐乡的孩子喜欢工作。因为明天晴天,孩子们又投入热工作……
性感的理解,为什么学生没有理解槐乡孩子的幸福?不愉快的心,不应该。
更容易看到别人的快乐吗?没办法,让我来拨动他们那根快乐的神经吧!
师:孩子们,你们真会读书,槐乡的孩子是不怕热的,是勤劳的,是懂事的,是爱劳动的,但他们更是快乐的,请默读课文,静下心来想想,看谁能发现槐乡孩子的快乐。
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偶尔有些许低低的讨论声,我知道,孩子们在偷偷交流,我不理会,装作自己没听见。他们在享受思考和交流的快乐,我又何必打断呢?
不久,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
师:槐乡孩子的快乐在哪儿,你可以选择这样开头“槐乡孩子是快乐的,____________”
生1: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八月,槐树打了花苞……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他们每天去山上打槐米,每天都能闻到槐花的香味,一定很快乐!
师:是啊,每天和槐花香做伴,这是多么诗意的生活啊,他们真快乐!
生2: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还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每天他们在山上都能听到云雀的歌声,多有诗意啊!
大概是受了第一个孩子和我的启发,这个孩子活学活用了。
师:云雀的歌声,一定很动听吧!你不仅发现了槐乡孩子充满诗意的快乐,还把老师刚才讲的话用了起来,真棒呢!(全班掌声)
瞧那小脸红的啊,他的快乐溢于言表。想必学习的快乐,此刻他是深有体会的,
生3: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把自己打来的槐米卖了,交学费。
师:能拿着自己赚到的钱去上学,一定会很自豪吧!这样的快乐,我是没有体会过的。真想试一试呢!我是没机会了,希望你们能去尝试这种快乐!
生4: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男孩常常是……像觅食的小鸭子”。他们在打槐米的时候一定没有感到累,那么多槐米,他们可以卖很多钱呢!
“哈哈哈”,全班大笑,虽然回答得粗浅了些,但谁不说这是他的真实感受呢!
师:是啊,他们的快乐超越了他们的劳累,瞧,女孩的辫子也在快乐的起舞呢!让我们读出他们的快乐吧!
生5: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当缕缕炊烟……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打了那么多的槐米,他们都高兴的唱起歌来了。
生6:槐乡孩子是快乐的,“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虽然他们劳累了一天,但他们脸上还是带着微笑。
师:你猜在睡梦中,他们会梦见些什么呢?
“打槐米” “拿着自己赚到的钱去交学费”……
师:是啊,虽然劳累了一天,但是槐乡孩子的心中还是很快乐的,真是虽累——
生齐:虽累却乐
却看孩子愁何在?一双双闪着光的眼睛,将他们的快乐展露无遗。语文学习的快乐必须经由语文本真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体验来实现,这一能力不是孩子天生具备的。因此,教师要给孩子搭建一座孩子和文本之间的桥梁,使孩子能够从自己出发,走进语言文字的美妙丛林中,去体验语文的魅力。现在做的还不够,我还要将孩子的感受在听说读写中体验,在语言文字中驻足,在丰富的情感中共鸣。
师:是啊,虽累却乐,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槐乡的孩子唱着跳着,田野里到处飘荡着他们的歌声。他们在唱什么歌呢?(出示)
“快乐在哪里?我来告诉你。她不在__________,也不在__________.她在_______,她在_______,她在_______,她在_______,啊!快乐,他就在辛勤的劳动中。”
你能把这快乐的劳动之歌补充完整吗?
不久集班级孩子智慧的歌就完成了:“快乐在哪里?我来告诉你。她不在凉快的房间里,也不在好玩的电脑游戏里,她在淡淡的槐花香中,她在云雀快乐的歌声里,她在男孩的钩刀里,她在女孩的辫子里,她在满满的篮子里,她在孩子的梦乡中,啊!快乐,她就在辛勤的劳动中。”
配上《春天在哪里》的音乐,预备,唱,槐乡孩子的快乐和班级孩子的快乐在教室里交融,久久回荡……
【教后反思】
守望语文,追求快乐
让孩子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让语文成为孩子快乐之源,在平时还可以这样做:
一、来一个吸引孩子的导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和学习的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要时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他是这样设计的,师:听说大家喜欢听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累的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他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竟然装满了水。多么意外的收获呀!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小姑娘,你会怎样做?(生答、师评价)真是个有爱心得好孩子。那故事中的小姑娘是怎样做的你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去看看故事中的小姑娘究竟是怎样做的?板书课题。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由不愿学到自愿学,有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求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用一点真心的小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入学时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漠态度。”所以,在孩子阅读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正面性的评价,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的这份用心的呵护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天的课堂中,对于孩子们的个性感悟,“师:云雀的歌声,一定很动听吧!你不仅发现了槐乡孩子充满诗意的快乐,还把老师刚才讲的话用了起来,真棒呢!”“师:是啊,他们的快乐超越了他们的劳累,瞧,女孩的辫子也在快乐的起舞呢!让我们读出他们的快乐吧!”“师:是啊,每天和槐花香做伴,这是多么诗意的生活啊,他们真快乐!”……这一句句话,对孩子自主感悟的肯定,增强了孩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如果说文本是学生精神得意寄托与憩息的殿堂,那么课堂就应该是学生施展才智的乐园。在乐园里,身为教师就一定要用我们的真心让学生笑得更甜,读得更美,让学生的心灵沐浴春风,其乐融融,努力使学生能把读书当成一件好玩的事。
三、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孩子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发现,就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很多孩子不再满足于老师给的评价语上,他们希望有更好的方式展示自己。如今天在孩子们充分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快乐之后,我出示的小诗,就给了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平台。在他们填好了小诗,并配上音乐唱出来的时候,诗、请、乐巧妙地融为一体,孩子们在好玩中感受着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愉悦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惬意与幸福的感觉。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因为这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照。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信念和矢志不渝的追求。童年应该是快乐的。对儿童来说,快乐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教育目标,它直抵人的幸福。让孩子视学习为快乐,视学习语文为快乐,视快乐为语文的应有之义,由喜欢语文,走向情感的丰富、精神的崇高。
我守望在我的课堂上,我希望看见孩子们清亮的眼神,快乐的脸庞,我期待在我的陪伴下,孩子们能拥有丰富敏锐的语感、缤纷灿烂的笑脸,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如何自制蛋挞
肉火烧面怎么和面
奶茶几分糖好喝
过桥米线是哪里的?
面霜和乳液的区别
怎么摘隐形眼镜
粉饼和散粉的区别
冷烫和热烫的区别
高品质香水如何鉴别?用三步就可以解决
如何去除黑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