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杀嫂子为何要撕开衣服[水浒传武松杀嫂子]
2023-01-09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我国著名文学评论金圣叹点评《水浒传》时,将武松称为“天人”,标榜他是梁山“绝伦超群”第一人。
不仅如此,金圣叹还有一段高出天际的评价,说武松“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
这一说法完全打破了武松醉酒打虎、暴起杀人的莽夫形象。
如果按照金圣叹的说法,武松并非一个头脑简单的汉子,那么他在杀嫂子潘金莲前后的一系列举动,特别是动刀之前“扯开她胸脯衣裳”的行为,确实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议论。
说武松好色者有之,说武松将嫂子当畜牲对待者有之,说武松被仇恨冲昏了头脑者亦有之。
从今天的角度看待武松杀嫂子潘金莲时,为何要撕开她的衣服,以及后来武松受到的法律惩罚,不得不夸一句:行者武松是真聪明。
从告官无路到私设公堂的无奈
武松最为人所熟知的,应该是“三碗不过岗”里的打虎英雄。
当然,这时候的武松还是一个因为酒喝大了,胆也大了的蛮汉形象。
等武松打死老虎后,受到人们的拥戴,并且因杀虎之功,当上了阳谷县步兵督头,一跃之间由一个无业游民成为一县“公安局长”,跨入了有身份人士行列。
然而,无论他是个无业游民还是“公安局长”,父母早亡的他,只剩下一个同胞兄弟武大。
而且从小兄弟二人相依为命,长兄如父。
所以即使外人看来,武大郎是身矮面丑的矮矬丁,但是对于武松而言却是最亲的人,武松对于武大郎是相当尊敬的。
当他看到兄长后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尤其是得知兄长娶了一房媳妇,更是喜不自禁,还给嫂子潘金莲买了一匹彩色缎子做衣裳。
可是未曾料到,这位美艳的嫂子竟然在紫石巷中撩拨自己。
武松理所应当地顶住了美色诱惑,守住了道德底线。
这时候,他已经发现这个嫂子不是省油的灯,因而在出差去东京前还警告了嫂子,并且对兄长的生活进行了安排。
他告诉武大郎:“若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
然而这些预防措施,在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奸情面前,却根本没有发挥出任何的防御力。
再加上还有一个煽风点火的王婆,于是武大郎就悲剧了。
潘金莲亲手下毒害死了自己的丈夫,正应了那句话:自古奸情出人命。
等到武松出差归来,发现兄长居然莫名其妙的死了。
想到自幼父母双亡,兄弟相依为命,哥哥的百般好处恍如昨日,武松不禁悲上心头,他揪住嫂嫂潘金莲问个究竟。
得到的却是一句:“你哥哥,害急心疼起来。病了八九日,求神问卜,医治不得,死了,撇得我好苦!”
武松深知嫂嫂并非良善之人,并且哥哥身体健壮,故初步断定其中必有隐情。
作为一名县级公安局长,武松绝对是具有一定法律常识的,他开始尝试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查证。
在查清哥哥是被潘金莲和其奸夫西门庆下毒药毒死后,武松带着两个证人:仵作何九叔和帮哥哥捉奸的郓哥,来到县衙告发。
知县这时已经收到西门庆的贿赂,于是批评武松:“自古捉奸捉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只凭这两个言语,便问他杀人公事,莫非忒偏向么。”
武松一看知县连立案都不肯,于是就又拿出两个物证:
两块稣黑骨头是武大中毒物证,十两银子是西门庆贿赂何九叔的物证。
于是眼看不好收场的知县只得来一个拖计诀:从长计议。
第二天清晨,武松再次到县衙告状,知县给出了另一个不同意立案的理由:“经目之事,尤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
而且进一步表示:“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五事全”,再次驳回了武松的请求。
到现在,长年混迹于乡里甚至是地下社会的武松哪还不明白。
面对财大气粗的西门庆,以及吃了被告不理原告的知县,他已经是走不通公力救济的道路。
知县的不作为,使得想要通过官府为哥哥报仇雪恨的念头彻底破灭。
然而武松毕竟不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不会自叹自怜,而是相信可以靠自己一双拳头为兄长讨回公道。
于是武松迅速行动起来,找证人设刑堂,待拿到口供后,武松就诛杀了潘金莲,然后立即赶到狮子桥下斗杀了西门庆。
武松这一次诛杀仇人后没有逃跑,而是提着两颗人头到县衙自首。
自此,武松从一名打虎英雄,转变成为杀人犯,作为一名“公安局长”,他这是知法犯法。
然而结果却是不但没有罪加一等,反而出现了意外的结局。
因为一系列风云际会,或者说是阴差阳错,武松居然最终没有被判处死刑,只是一个流刑。
“行者”原来是智者
可以说,这个结局,是人们能够接受的,毕竟英雄不死是最令人念头通达的。
然而仔细一想,武松能够免于一死,与他在杀死潘金莲时的一系列看似无意的行为密不可分。
武松从查证武大郎死亡到诛杀潘金莲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武松的“智”。
武松从东京出差回来,进门便看到胞兄武大郎的死亡牌。
虽然觉得蹊跷,但他并没有鲁莽地向潘金莲发难。
仅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武松的心性坚韧隐忍。
武松忍住悲痛,详细地询问胞兄的死亡时间和原因后,就地为亡兄守灵。
事实上,这时武松虽然怀疑潘金莲,但是他没有盲目行动,而是反复思考各种可能性。
当他得知武大生前的治疗情况,以及抬棺人的姓名等细节后,他找到了验尸官——本县团头何九叔。
在他的强大压制下,何九叔拿出了武大的酥黑骨殖,显示确实是中毒了。
何九叔还拿出西门庆用于堵嘴的十两银子,并正告武松,武大死时“七窍内有淤血,唇口上有齿痕”。
这是武松找到的第一个证人,也拿到了两件证物。
这时候,武松并没有立即向潘金莲发难,而是进一步寻找线索。
他从何九叔处得知,阳谷县退伍军人子弟、个体雪梨经销商郓哥先生与武大相熟。
于是他又走访了郓哥,并从他的口中得知,在武大生前,曾与郓哥一起想要抓奸,然而最终没有成功。
至此,在武松的眼里,武大已从正常死亡变为被谋杀,于是他决定起诉潘金莲和西门庆。
这时候的武松,作为一名在任的“公安局长”,还是一直相信法律的公正公平的。
然而即使人证、物证俱全,可是收到西门庆贿赂的知县却先是推脱,然后更是直接拒绝了武松的上诉请求,拒不立案。
这时候,武松有三条路可以选择:
一是越级上访,这个可能性太小,别忘了官官相护已是那时官场的常态,于是武松断然放弃了这条路。
二是放弃上诉,这等于是眼睁睁看着疼爱自己的兄长含冤而死,而杀人者却可以逍遥法外。
对于武松而言,含垢忍耻是不可以接受的,于是这条路也不通。
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自我执法,惩罚罪犯,显然最后武松选择了这条路。
但是即使到了这一步,武松也没有乱了分寸,而是更加注意细节。
武松先是让两个士兵把住前后家门,邀请强邀众多邻里围观,然后私设公堂,审讯潘金莲和王婆。
当然这些人都不是自愿到来,而是身不由己,要么是被武松强拉来,要么是强押来,而且还有士兵把着前后门,“都似监禁的一般。”
武松开始审讯,他拿刀在潘金莲脸上揩了两揩进行恫吓后,王婆和潘金莲就都交待了。
这里头的一个细节就是,武松在杀潘金莲前,先是“揪倒”潘金莲,然后“扯开胸脯衣裳”,接着是一刀剜出“心肝脏,供养在灵前”。
揪、扯、剜,这几个动作连续作了出来,其实武松完全可以不用如此麻烦,一刀抹脖子了事。
然而武松地不嫌麻烦,就这么一个一个地做了出来。
这其实不是武松随意做出来的,相反却蕴含着深意,可以说是给自己留下了最宽广的后路。
当时宋朝沿袭《唐律》的“六杀”制度,将杀人分为“谋杀、故杀、斗杀、误杀、戏杀和过失杀”六类。
武松的行为,显然属于“故杀”,通常会要判处死刑的。
然而,因为西门庆已死,知县已经在他身上得不到什么好处。
这时候武松的义气和勇武刚烈,当然在知县的心里占了上风,他开始想要成全武松。
于是,知县将招状改作“武松因祭献亡兄武大,有嫂不容祭祀,因而相争,妇人将灵床推倒;救护亡兄神主,与嫂斗殴,一时杀死。次后西门庆因与本妇通奸,前来强护,互相不伏,扭打至狮子桥边,以至斗杀身死。”
知县这样一写,把一起故意杀人案,却成为了“斗杀”甚至往过失杀人上靠了,这就在量刑程度上有了很大的不同。
随后审核的东平府府尹更是哀怜武松是个仗义烈汉,把招状再次改轻。
以至于到了刑部之后,最后判为:
“据王婆生情造意,哄诱通奸,唆使本妇下药,毒死亲夫,又令本妇赶逐武松,不容祭祀亲兄,以至杀伤人命,唆令男女,故失人伦,拟合凌迟处死。
武松虽系报兄之仇,斗杀西门庆奸夫人命,亦则自首,难以释免,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
而之所以能够从故意杀人转变为过失杀人,武松撕开潘金莲的衣服这个举动,可谓是起到了重大作用。
因为这样一来,武松就完全可以说是因为潘金莲不让他在灵堂拜祭兄长。
而自己又喝了酒,与潘金莲动手撕打,这样才撕开了潘金莲的衣裳。
正是因为武松的这一撕,才给了后来的知县、府尹以及刑部官员想象和操作的空间。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武松能够按照大宋律得到轻判为鲸刑、流刑,也确实得益于自己这一个举动。
深谋远虑者安享晚年
中国古代的管理制度,一直是礼法合一的。
而这一次,所有的官员都没有完全按照大宋律执行,而是参照了血族复仇的一些案例,对武松这个实行血族复仇者予以了宽松处罚。
这应该是因为,“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认可复仇、报应和私力救济观念的,主张法律对依礼复仇者予以赦免,甚至对复仇的孝行、义行给予旌表。”
也就是说,武松为兄报仇而手刃仇人,在作为封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中,因体现了孝义是被赞许的。
该案的几位官员都是饱读圣贤书之辈,深知社会主流价值观所在。
因而他们基于对儒家正义观的认知,而作出偏袒于武松的判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外,武松的自首情节,在一定程度上为官府的从轻发落提供了事实依据。
武松杀了嫂子和她的情人后,潇洒地对邻人拱手说道:“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
遂提头去县里“首告”,这也充分说明武松对于“正当其理”的深刻认可。
加之西门庆乃阳谷一泼皮破落户,平生坏事做绝,百姓对之既不敢怒亦不敢言。
武松斗杀西门庆实为百姓除掉一害,深为民间人士所激赏,因而判处较轻刑罚也是民意所在。
所以,儒家思想、法律、情理、民意等各种力量交错中,各个衙门的官员都是思虑再三,最终判处武松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的刑罚。
这说明在各种因素的角力中,基于武松义气烈汉的身名和人已死而又无利可图的现实。
最终,情理与儒家思想暂时占了上风。
可以看出,在整个击杀奸夫淫妇的过程中,武松自始至终都十分的理智。
每个步骤都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并且处理得合情合理,这些情节都强有力地突出了武松的机智所在。
在《水浒传》里,武松的机谋,或许不如“智多星”吴用能掐会算,不如浪子燕青灵巧权变,不如及时雨宋江深有城府,但实际上处处体现着平民般的智慧,那是大智慧
武松去东京公干时,对哥哥嘱托时细到几点下班都想到了,那是何等的小心。
而当他归来时,向潘金莲打听武大死状时的那份仔细,都足以看出他的识见之深。
武松吓唬何九叔,让他说出武大死亡的实情时,在他面前不语只喝酒,惹得何九叔“把些话来撩他”。
武松依然“也不开言,并不把话来提起”,正是这份气定神闲,才令何九叔自己吐露了真言。
而当武松央求郓哥出来作证时,话里话外更是透着对世情的洞明:
“兄弟,你虽年纪幼小,倒有养家孝顺之心。切才与你这些银子,作些盘缠,我有用着你处。事务了毕时,我再与你十四五两银子作本钱。”
既激起了郓哥的义气,又让郓哥有利可图。
后来,郓哥理所当然地站在了武松的一边。
武松杀嫂逼迫和诱惑四邻来见证和录口供时,不但备了饮食,更是出动了军士。
这份软硬兼施,更显出武松的有勇有谋。
武松杀嫂后想要杀西门庆,到西门庆家里,他并没有直接闯进去,而是向管家唱个诺:“大官人宅上在么?”“借一步,闲说一句话”。
这种平常人的表现,让对方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直接造成了西门庆在毫无防备下死于武松刀下,这份隐忍常人难及。
纵观《水浒传》中,武松在十字坡对孙二娘的“将计就计”,在快活林“醉打”蒋门神的心机,在飞云浦大闹的手段,可以说处处体现出武松的机巧应变的能力。
在同邪恶和强暴的一次次抗争中,在一次次血的洗礼中,武松的思想越发成熟,识见越发高远。
而最能体现出武松思虑深远的,体现出他的智者行为的,是他对于招安的认知和行动力。
武松最初是向往招安的,他在孔太公庄上与宋江分别时曾言:“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再来寻访哥哥不迟。”
这是因为,在武松的认知里,宋朝有很多人通过啸聚山林造反,再被招安,然后做了大官的成功案例。
另外武松毕竟做过县里的督头,一任公安局长,他自然知道政府的强大,他也知道体制内的好处。
如果能做个顺民,他才不会上梁山落草为寇。
因此,在武松最初的认知里,官是招安了的贼,贼是未招安的官。
然而当梁山好汉真的被招安,被朝廷处处刁难。
特别是征方腊后,梁山弟兄死的死,伤的伤,武松对朝廷和宋江再也不抱任何幻想。
武松知道再这么耗下去拖下去,他自己也是死路一条。
恰好武松在战场丢了一条胳膊,成为了一个废人,这就给了他一个离开宋江的最好理由。
于是武松立即行动,他对宋江表示,将朝廷赏赐的金银等物,都捐献给六和寺,自己就在这里做个“清闲散人”。
武松的这次选择,再次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使得他能够悠闲地活到“八十善终”。
猜你喜欢
如何自制蛋挞
肉火烧面怎么和面
奶茶几分糖好喝
过桥米线是哪里的?
面霜和乳液的区别
怎么摘隐形眼镜
粉饼和散粉的区别
冷烫和热烫的区别
高品质香水如何鉴别?用三步就可以解决
如何去除黑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