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有意思的五件文物[铜祖注温水为什么会动]
2023-01-09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河北博物院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需要感谢一位古人,他就是刘备的远祖——中山靖王刘胜。
因为一个人,带来一座坟,从此冀博有了魂。
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是在河北保定满城区被发现的,因此又被称为满城汉墓。墓葬里陪葬的金银铜器数不胜数,其规格和精美程度远超河北地区之前发掘的任何一处汉墓葬,所以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说满城汉墓的文物规格和精美,很多人没有一个直观感受,但要具体提及发掘出来的国宝级文物,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如雷贯耳。
如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如西汉长信宫灯,又如错金博山炉。这三件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一经发现就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乃是实至名归的国宝级文物。
满城汉墓的价值可见一斑。
所以说河北博物院的整体精藏品大都以满城汉墓文物为主。
但这并不是全部。
满城汉墓带来的文物只能说是河北地区西汉文化兴盛的代表,在数千年的时间中,河北不仅仅只在西汉辉煌过,每个朝代都曾在这篇土地上留下精美的文物。虽整体不能和满城汉墓相提并论,但也正是有这些其它时代的文物,才能使得河北博物院不那么单调。
因此按照惯例,挑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也非常有意思的几件文物让更多的人简单了解一下这座博物院。
第一件:西汉朱雀衔铜杯
国宝级文物都已经“老生常谈”了,在前面一系列的博物馆文物介绍中,我也很少将国宝级文物列入榜单,原因有二:
一是国宝级文物背后的价值太大,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工艺,很难用极少的篇幅来对其进行描写。
二就是大家对国宝级文物已经有过了解了,毕竟它们的名气太大。
所以,一般都只将一些不太出名的“二线文物”来作为博物馆的主推文物。
而这件西汉朱雀衔铜杯就是河北博物院二线文物的典型代表。
将其推荐上榜的主要理由就是它的造型很有意思。
如上图所看,这件文物主体就是一只朱雀,在其翼边有两只铜杯,嘴里还叼着一只白玉环。朱雀是四神兽之一,主离卦,为火性,朱为赤,火为红。而在衔铜杯刚被发掘出来的时候,考古人员也在杯内发现残留的些许红色颜料。
又因为《楚辞》中赋予朱雀接引成仙的特性,所以能推断出这件西汉朱雀衔铜杯大致上就是一件冥器,寄托着墓主人死后欲成仙的梦想,那么残存的红色颜料很大概率上会是朱砂。
第二件:春秋龙纹人字形玉佩
不得不说,现在的穿越人士真是越来越不懂规矩了。
穿越到春秋时期,居然还把现代制作的弹弓给带了过去!
看看这一件春秋龙纹人字形玉佩,整体呈现Y形,如果把上面堵住,使之成三角形的话,你才会发现这个三角形怎么这么像“等边三角形”?
当然最让人惊奇的地方不在于其完全对称的特点,而是在于这件人形玉佩内部有完全贯通的孔,且还是呈现共通的直线。
在雕刻技术不太先进的春秋时期,在这么一件玉器内钻出这么一个孔出来,难度可想而知。
倒是有点穿越文物的味儿了。
第三件:元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关盖罐
这件文物的名字挺绕口的,反正要是让我连续读十遍,肯定做不到。
言归正传,咱们来看看这件元青花。
宋朝是瓷器的盛世,我国古代十大名窑之中有近半数皆是在宋朝得以急速发展,如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官钧定汝”,即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临安官窑、钧州瓷窑、曲阳定窑以及汝州汝窑。
宋时期瓷器的特点就是釉面洁净纯粹,质地不粉不干,多以纯色为主,个别精品极品会有“多层釉面”。
宋朝之后的元朝,在统治制度上做得一塌糊涂,唯一一件值得称赞的就是在瓷器烧制上对宋朝的传承算是接替得较好。
经典代表就是享誉世界的元青花瓷器,而上面的这件盖罐元青花就是众多元青花瓷器之中的代表之作。
说来也是有趣,很多人因为周杰伦的《青花瓷》才开始了解瓷器和元青花,但是却很少能真正分清楚什么才是元青花,或者说元青花的特点是什么?
其实元青花的特点很明显,无非就四个:元、青、花和形。
元指的是在釉面描绘上具有一定的元朝文化特色,这是用来区分的主要特征。
青指的是元青花的青釉。这个青釉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颜色浅淡的“灰青”,另一种是颜色鲜艳的“深青”。
“灰青”用的是本土高锰、高铝料,常见于一些小型器皿上。
“深青”用的是国外高钴料,常见于中大型的瓷器身上。
花指的是釉面花纹。元青花上面的花纹属于开创性的描绘,整体呈现层次感,上下分明。但花纹款式较为多变,有云纹、雷纹、麒麟纹、八大码、栀子花等等,但不管款式如何多变,有一样东西是始终不变的,而且也是辨别纹路是否属于元青花的重要特征:
紧密多人物,稀朗尽是花。
至于最后的形,其实指的还是形体,主要是表现在最常见的元青花瓶上。
元青花瓶当中很多都是带棱的,即使有没带棱的瓶子,其瓶面描绘上关于纵向也会有等分绘画出现。这是它竖着的形体特点。
横着的特点就是时常喜欢用“三等分”来构绘,有人认为元代崇尚“三、六、九”之数,但是在等分上,六、九之数太密,施展不开,故时常采用“三等分”。
特点总结一下就是:灰青的小件,深青的中大件,釉面多花纹,排布紧密多数会画故事人像,排列稀疏时常只有花纹。如果是瓶子,以上特点都有外,还需看是否横竖都有分层(这只是大部分的特点,并不是包揽全部)。
而这件元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关盖罐显然很符合上面所说的特点。
第四件:明杨继盛自书年谱卷
明朝有个独一份的大狠人,其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仍旧有很多人来写。
这人狠到什么地步呢?
遭受廷杖,臀股被打得皮开肉绽。之后被人扔进大牢,不准医药救治。为了防止坏肉发臭感染,他把瓷碗摔碎,用锋利的碎片将身上的腐肉割下,又恐伤筋骨,故以毅力慢慢割掉。割完腐肉之后,筋脉和肉膜缠在一起,他又忍痛把交缠着的膜截(撕)去。
杨继盛书法
这就是被赠太常寺卿,追谥忠愍的大明第一狠人、近古第一谏臣——杨继盛。
河北正是他的故里之处。
但可惜的是,这么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在被严嵩投狱后,不仅身体受到严重折磨,而且外部的严嵩及其党羽无不时时刻刻想要加害杨继盛。最终导致其在嘉靖三十四年遇害,年仅四十。
他在明确知道自己要被处死之前,将自己的自书年谱交给了儿子。《年谱》上是他四十年来的主要经历,其中当属狱内割肉的情节最让人为之震惊,笔者前文所书之惨烈不及原文十分之一。
至二十六日则右腿已溃,则将皮割去,内肉当流于地,如稀糊。止显一坑,五寸长、三寸阔、一寸五分深,手摩至骨。
又想赴(起)以磁瓦尖打之,连数十下,不见脓血。予曰:“此疮溃已深,非瓦尖所能到也。”遂以小刀,先用针线将腿皮穿透提起,乃将刀刺入约一寸深,周围割一孔如钱大,脓血流出,方予割肉时,狱卒持灯手颤至将坠地。
《杨继盛自书年谱》虽然从文物本身来讲只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自书,但是上面的不屈精神才是让这本年谱升华的主要原因。
真不愧是近古第一谏臣!
第五件:西汉玉九窍塞
前面说的《杨继盛自书年谱卷》稍微有点压抑,所以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件有趣的文物缓解一下。
说是一件并不准确,严格来说,这应该是一套。
这便是西汉玉九窍塞。
早在西周时期,古人在入殓时就有了对逝者“封闭”的讲究,这便是一些盗墓类小说中常提的“玉冥巾”。
玉冥巾的大致样子就是裁剪出一块和逝者脸部大小差不多的巾帛,将其覆盖在逝者脸上,然后依据其眼鼻口的位置在巾帛上面缝上相应的玉片。这样的作用就是隔绝逝者的五官感应,防止“灵魂消失”,以求羽化登仙。
一开始是面部五官,至西汉时逐渐完善,慢慢变成所有孔洞之处皆须封闭,即两眼、两鼻、两耳、一嘴一阴和一肛。
这便是西汉用来入殓的“玉九窍塞”。
当然,不管是古时的贵族还是现在的富豪,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怕花钱,就怕服务不周到。因此光是对身体上的孔洞进行堵塞仅仅是第一层保护,接下来还要用玉器做成相对封闭的玉衣,给予双层保护。
所以很多人在看了九窍塞和金缕玉衣后,一直在好奇这个九窍塞是放在金缕玉衣何处?其实九窍塞就是放在内部逝者身上,而金缕玉衣实际上算是“外部防护罩”。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的玉九窍塞虽然看似饱含价值,背后的意义也很大,但它却非常不适合个人收藏。
一是九窍塞所用之处皆是逝者体窍,千百年来日夜接触,很多九窍塞都已沁色,至于什么色,不说你也懂,收藏这样的物件确定不觉得恶心?
二是九窍塞一般都是上古时期的贵族所用,并不多见,而且还是实打实的冥器。个人收藏如果非拍卖得来的话,那么很容易得个中五年左右“奖励”。
另外在文章的最后补充一个有趣的文物,名字叫“铜祖”,它的出土算是满城汉墓最特别的文物了。原先的铜祖只是祭祀象征用品。满城汉墓出土的这件铜祖是被刘胜改良成里面可注入热水,还能联动的物件,有相关研究机构表明这件铜祖曾经是被使用过的。(奇怪的知识增加了)
如果你喜欢西汉文化或者西汉精品文物,那么除了陕博之外,河北博物院应该是最值得去的地方。
猜你喜欢
如何自制蛋挞
肉火烧面怎么和面
奶茶几分糖好喝
过桥米线是哪里的?
面霜和乳液的区别
怎么摘隐形眼镜
粉饼和散粉的区别
冷烫和热烫的区别
高品质香水如何鉴别?用三步就可以解决
如何去除黑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