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赞扬主席著作改变世界[尼克松访华纪录片]
2023-01-10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1972年2月21日,中南海毛主席的住所内,传出阵阵谈笑声。
“主席先生,您的著作改变了世界!”
谁能想到,说这话的人竟然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而与其相对而坐的毛主席听了这话,却缓缓地摇了摇头,谦虚地说道:
“您言重了,只改变了中国的几个郊区而已。”
此话一出,众人皆因他的谦虚幽默朗声笑开。
可突然之间,一阵奇怪的电流声响打破了这和谐的氛围。
众人循声望去,竟是从尼克松助理的口袋中传出的。
屋内顿时陷入一阵死寂,只听得见人们紧张的呼吸声。
周总理更是作势要挡在主席身前。
左一为周总理,左三为毛主席,左四尼克松,左五基辛格
那人口袋中究竟是什么?
他有何目的?
事实上,今年是尼克松访华五十周年。
在这一段中美破冰的历史中,发生了许多这样鲜为人知的小插曲。
毛主席和周总理是如何应对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细节。
因一句话,外交陷入僵局
1971年7月8日夜,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总统府灯火璀璨。
宴会厅内,着装华丽的客人们举起手中的香槟,向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致敬。
不料,这位宴会的主角却突然捂住腹部,眉头紧蹙,仿佛十分痛苦。
见状,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一个箭步冲了过去。
查看其情况后,他转身对着宾客们高声宣布:
“因天起炎热,基辛格先生的健康受到了影响,现要回到总统别墅休养,各位稍安勿躁!”
然而,当晚凌晨4点,一辆黑色的小轿车停在了伊斯兰堡机场的军用停机坪。
从车上下来的正是刚刚“病倒”的基辛格。
他一身黑色风衣,压低帽檐,带着墨镜,快步登上了叶海亚总统的专机。
基辛格
而这一幕正好被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记者贝格撞见。
他看着缓缓滑行的飞机,问机场的执勤人员:
“飞机去哪儿?”
那人不知眼前人是记者,还以为是工作人员,随口给出了答案。
听清之后,贝格瞪大了眼睛,连滚带爬地赶回记者站,向伦敦总站发去急电:
“基辛格飞往中国。”
这在当时是一条影响力不亚于人类登月的爆炸性新闻。
毕竟世界人民都知道,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大国对新中国的敌对态度已经持续了整整二十五年。
自然,敦伦总部的值班编辑看到这条消息,只是嘟囔了一句:
“这伙计喝多了吧。”
然后便随手将这个惊天秘密丢进了废纸篓。
而与此同时,基辛格已经在北京机场,与时任我国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握上了手。
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中美的正式会谈。
即,给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双方的交流、对接工作都进展得很顺利 ,但最终却只因声明中的一句话陷入了僵局。
叶剑英
原来,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双方需要向国际社会发一篇公布此次外交活动的官方声明。
在声明第二句的措辞上,双方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美方的意见是写成中国发出邀请,然后尼克松才答应访问。
而中方的意见是尼克松先表示想要访华的愿望,中国政府才提出邀请。
显而易见,两者的区别在于谁更主动,更迫切。
况且,这一点影响着两国的国际形象。
因此谁也不肯让步。
双方就这个问题争论了整整一夜,直到破晓时分依旧没有结论。
基辛格急得满头大汗,因为他中午就要回美国。
加之为了保密,在华期间其又不能和白宫通话。
若声明谈不成,那他就算是白跑了一趟。
无奈之下,众人只能请示周总理。
周总理
知悉事情的原委后,总理沉思片刻,说道:
“此事没这么复杂,在美方的措辞前面加上‘获悉’(英文为knowing of)两个字即可。”
最终,按照周总理的指示,声明的说法定为:
“获悉尼克松总统愿意访华,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出邀请。”
这样一来,双方的主动性就都体现出来了。
而后经双方商定,尼克松访华的时间大致定在来年五月前后。
基辛格也表示同意,大大松了口气,欢欢喜喜地踏上了返美的飞机。
后来,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此事时,主席笑着说:
“公告一发表,必然引起世界震动,尼克松可能等不到五月就要来。”
毛主席
果然如他所料,1971年7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布该公告,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这其中,日本最为恼火,甚至为此事撤换了驻美的大使。
而英法等西方国家也纷纷大骂自家的驻美大使都是“饭桶”。
尼克松也如主席预料的那样,没有等到五月,便提前踏上了华夏大地。
总统失踪,急坏美国官员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美国总统的专机“空军一号”降落在北京东郊天竺机场。
周总理、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等人静立在寒风中,面带微笑注视着缓缓走近的尼克松。
行至最后一步舷梯时,基辛格、尼克松夫人以及其他随行人员都放慢了脚步。
只有尼克松本人一边加快脚步,一边率先伸出手去。
这是他特意交代的,旨在弥补54年日内瓦会议上,前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和周总理握手的无礼行径。
周总理带着温和的笑意,上前一步,回应了他,并朗声开口:
“总统先生,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25年没有交往了。”
这一次握手,这一句感慨使横梗在中美两国数十年的冰山化开了一角。
随后,总理陪同尼克松乘坐同一辆红旗牌轿车,直接前往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稍事歇息。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美国总统在外事访问时第一次乘坐对方提供的交通工具。
此前,无论是外事访问,还是国际会议,美国总统向来只坐自己的防弹加长林肯。
这一次是周总理亲自出面交涉,美方才同意。
当时,他对基辛格说: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客随主便’,大不了我到时候陪总统先生一起坐。”
在常人眼里这可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就国际关系而言,建立基本的信任是破冰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钓鱼台国宾馆的主厨程汝明收到了中南海的一道指令。
毛主席亲自交代,要为尼克松夫妇来华的第一顿午餐加三道菜。
即,烧划水、鱼翅仔鸡、牛排。
拿着这份菜单,程汝明眼里满是不解。
别的还好说,只是这一道“烧划水”并不适合出现在午宴上。
因为这道菜是用青鱼的尾部做主料,味道虽好,但刺多肉少,并不适合多人宴会。
为稳妥起见,钓鱼台负责人向中南海反馈了意见。
可他们得到的回复是,毛主席坚持要加上这道菜。
其实,这菜的食用味道是其次,重要的是其中的深意。
尾巴是鱼儿在水中最重要的舵和助推器。
主席是想借这个寓意,祝愿尼克松此次访华能像鱼尾一样,助推两国关系及世界向前发展。
等到午餐过后,周总理陪同尼克松夫妇、基辛格等人在会客室里聊天休息。
这时,一个工作人员突然匆匆走了进来,在总理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半小时后,美方负责警卫工作的官员们便慌作一团。
一行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国宾馆18号楼跑上跑下。
中国外交部礼宾司的工作人员见状,赶紧上前查问发生了何事。
美方警卫团为首的官员双手胡乱比划着,开口就说:
“总统不见了!”
听闻这个消息,我方工作人员一边宽慰他们不必紧张,一边让人赶紧去查。
原来,半小时前毛主席决定马上接见尼克松与基辛格,并让周总理带着二人立刻一起前往。
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因为常规情况下,毛主席只会在外宾离华前一天会见。
而且此次原定的会见也是安排在第二日的下午,且时间只有15分钟。
毛主席这一安排,也是在给予尼克松特殊的礼待。
只是事发突然,来不及事先与美方警卫的官员打招呼,就连美国国务卿罗杰斯都不再随行之列。
在周总理的引领下,尼克松和基辛格缓步进入毛主席的寓所“游泳池”。
看清屋内的情形,他们微微惊讶地对视一眼,似乎有些难以置信。
引入其眼帘的,是一个陈设简单,除了满屋书籍和文稿,再无一点多余装饰的房间。
与奢华的白宫相比,这位新中国开国领袖的住所简朴得让人意外。
书架前是几张罩着软布的单人沙发,独自坐在最中间的便是毛主席。
他稳如泰山地坐在那里,虽然脸色有些泛白,但一双眼睛依旧深邃而有神。
见尼克松等人走近,毛主席从容地起身,稳稳地站着,挺拔如松柏,然后主动伸出手去。
尼克松见状立刻上前一步,握住了伟人的手,时间长达一分钟之久。
毛主席与尼克松
毛主席笑着说道:
“今天的谈话内容是你定的,谈哲学。”
这是因为,在这之前尼克松曾表示,此次访华,只谈哲学。
可是说话间,他却试图将话题往台湾问题、越南问题上引。
毛主席当即制止,指了指周总理说道:
“那是他跟你谈的事。”
碰了一颗“软钉子”,尼克松只好就此作罢。
为缓解尴尬,一旁的基辛格谈起自己在哈佛教书的经历,说道:
“那时,我给学生布置必读书目,您的著作就在其中。”
毛主席摆了摆手,谦虚地回道:
“我写的这些东西算不了什么,没有什么可学的。”
一旁的尼克松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坚定地说道:
“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
就这样,双方领导人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从哲学聊到历史,轻松而愉快。
然而,谈到中途,屋内突然响起一阵奇怪的声音,顿时陷入一片死寂。
众人寻声探去,竟然是从美国工作人员的口袋里传出的。
周总理立刻警觉起来,但并未表现得很明显,只是微微倾向毛主席的方向。
看来他已经做好一有危险,便会立刻护住主席的打算。
而那个人也被众人灼灼的目光看得发麻,只好将东西拿出来。
万万没想到,口袋里竟是一个录音器。
之所以发出声响,是因为磁带用完了,出现故障。
他本想在口袋里操作,结果失败了,只好将录音机拿出来,当着众人的面关上。
一时间,双方都陷入了尴尬。
毛主席素来不齿这种偷偷摸摸的行径,但考虑到谈话也没有涉密,就没有追究。
他神色如常,另起了一个话头,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后来,尼克松曾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
“他的眼里还可以发出锐利的目光,思维也依然十分敏捷。”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当时谈笑风生的毛主席,九天前曾出现过严重的休克,经过抢救才脱离危险。
实际上,会见尼克松的那天,在外宾看不见的后门走廊里摆满了各类急救器械和药品。
医护人员也全都侯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
而且,主席的腿肿得很厉害,一般都要生活助理张玉凤等人搀扶才能站稳。
但这一次,他特别交代要自己站起来。
毛主席明白与美国破冰,新中国后面的局面会更容易打开。
所以他顽强地与疾病对抗着,只是为了他心爱的国家和人民能变得更好。
而这一次会面,也确实为之后的会谈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奈何两方的分歧由来已久,所以谈判的过程还是经历了一些坎坷。
触及原则,我方绝不退让
起初,周总理和尼克松的谈判结果还是比较成功的。
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双方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了高度一致。
因此,中美双方的会谈氛围基本上是愉快的。
第一天的欢迎晚宴设在人民大会堂。
伴着美国乐曲《美丽的亚美利加》和《牧场上的家》,周总理将尼克松引上一号桌。
在宴席上脱颖而出、征服全场的是国酒茅台。
清冽的酒香令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们未饮先醉。
兴头上的尼克松端起满满当当的酒杯,引用毛主席的诗词,说了一段祝酒词:
“如果我们两个民族能精诚合作,那将为世界的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就如毛主席所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
随后,他与周总理一碰杯,然后仰头一饮而尽。
喝完,尼克松双眸闪烁着惊喜的光芒,称赞道:
“比伏特加好喝,饮后喉咙不痛,也不上火。”
而后,他提起了周总理讲过的一则关于茅台的笑话。
一个人饮茅台醉酒后,因烟瘾犯了,便拿起火柴,结果最后烟没有点燃,自己先爆炸。
说完,不等翻译译出,尼克松自己先笑了出来。
周总理也跟着朗声大笑,并顺手拿起桌上的火柴,点燃了杯中的茅台,指着跳动的蓝色火焰,说道:
“总统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
说起茅台,周总理眼里流露出眷恋之色,他忆起了那段艰辛又热血的往昔:
“这可是我们长征路上的良药,洗伤、阵痛全靠它。”
尼克松也曾听说过长征这一人类奇迹,顿时肃然起敬,再度起身,对着全场举杯:
“让我们用这‘万能良药’干杯!”
但这样友好的氛围在中美《联合公报》发布的前一晚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当时,经过尼克松和毛泽东等中美双方最高领导人的同意,公报内容基本已经形成,只待发布。
但就在2月26日晚,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却拿着一纸文件敲开了尼克松的房门。
看清内容之后,尼克松当场变了脸色,气得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那张纸上写了15条关于公告措辞的修改意见,甚至对“一个中国”原则都提出异议。
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虽然想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但又受多方牵制。
无奈,他只好请基辛格拿着这张纸与中方沟通。
听闻外交部的汇报,周总理想了想,说道:
“这事触碰原则,得请示主席。”
当时已是深夜,毛主席原本正在批阅文件,听完总理的汇报,脸色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
“转告尼克松,其他都可以谈,但台湾问题没有让步的可能。”
说完,他停顿了一会儿,语气中的严厉又添一分,补充道:
“任何修改台湾部分的企图都会影响明天发表公报的可能性!”
这一句话有力地向美方展示了我方的态度。
经过双方一夜的谈判,公报的内容最终得以确定。
关于台湾问题的部分一字未动,“一个中国”原则在公报中写得明明白白。
1972年2月27日,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并正式向全世界公布。
右为周总理与尼克松
而后,尼克松带着周总理送的几瓶茅台酒和两只可爱的大熊猫心满意足地登上回美的飞机。
临走时,他骄傲地说道:
“我们访问中国这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后来,周总理跟主席提起此事,毛主席笑谈:
“我看是世界改变了他才对!”
接着,周总理又拿出一张纸条,递了过去。
那是尼克松拟的一个邀请中国访美的名单,排在最前面的便是他们二人。
毛主席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慢条斯理地开口道:
“他们的大使馆还在青天白日旗那头,我们怎么去?公报是发表了,路还长着呢,我和你,怕都看不到那天了。”
在这两位伟人离开两年后,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十八天后,邓小平同志应美国卡特总统之邀,访问了美国。
这也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后记
毛主席曾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老一辈的革命先烈用为国家的独立和繁荣奉献了一生。
如今的中国民富兵强,中华儿女更当谨记祖国的今天来之不易,传承先辈的革命精神,以建设国家为己任,守护这一片浩荡的山河。
猜你喜欢
如何自制蛋挞
肉火烧面怎么和面
奶茶几分糖好喝
过桥米线是哪里的?
面霜和乳液的区别
怎么摘隐形眼镜
粉饼和散粉的区别
冷烫和热烫的区别
高品质香水如何鉴别?用三步就可以解决
如何去除黑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