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不敢报不周山之谜的简单介绍
2023-05-31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谁能讲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上古华夏逐共工(1)
伏羲时期,在华夏有一个长于耍阴谋诡计的部族叫做共工氏。共工氏在天上对应这一个坏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红色的头发,性情十分凶恶,嗜杀成性。共工手下有两个恶名昭彰的恶神:一个是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残酷贪婪,专以杀戮为乐;另一个是长的凶神恶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家伙。 共工氏的人说话好听的很,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邪僻,表面上恭敬,实际上无法无天。共工氏的头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发,铁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无穷。康回为人表面恭敬但内心狡诈,阴谋百出,只是碍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暂时隐忍为上。伏羲离去后,华夏之民尊奉女娲,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势高险,决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华夏天地间一片汪洋。女娲忍无可橡拿忍,决定引领华夏之民铲除共工。
上古华夏逐共工(2)
华夏尧帝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况下,尧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领着百姓治水,一直将黄河治理到邙山东头,再向东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为有共工在作怪捣乱。
上古华夏逐共工(3)
颛顼帝为华夏上古时期五帝(黄帝、帝喾、唐尧 、虞舜、颛顼)之一,被称为北方水德之帝。颛顼帝为人仁德、智慧,当时世,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 颛顼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别爱好音乐。当他听到八方来风掠过大地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时,感觉十分悦耳,便让八条飞龙仿效风声而长吟,命名为《承云曲》,专门用来纪念黄帝。他又突发异想,令扬子鳄做音乐的倡导者。扬子鳄鸣声如鼓,背上披有坚厚的鳞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内睡觉,对音乐向来生疏。但它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刻翻转笨重的身躯仰卧,挥动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发出的声音果然嘹亮。人间受到颛顼帝的影响,用扬子鳄的皮来蒙鼓。这种鼓十分贵重,叫鼍鼓。 颛顼帝时期,人们的道德已经发生了变化。颛顼帝直属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它地方道德已经不行了。“君臣富贵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运转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开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边,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 上古时期,华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现在人想象不到的福分。那时天、地虽也分开,但距离较近,而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与大树。天梯原为神、仙、巫而设,但人间的智者、勇士,却能凭着智谋和勇敢攀登天梯,直达天庭。那时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神亦可以随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后来由于地上蚩尤叛乱,对神不敬,扰乱天庭。为此颛顼帝命令孙儿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断,以维持宇宙秩序。
水神共工
共工是个坏水神,性情凶狠,处事蛮横,专与华夏之民作对。它经常在心血来潮时,施展神力,呼风唤雨,用洪水伤害天下的百姓,把一个好端端的华夏弄的一片汪洋。百姓们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大禹梁激搭找到共工,劝说其不要再呼风唤雨,发洪水坑害百姓,给华夏之民留铅碧条生路,积些德行。共工根本不听大禹的好言相劝,说:“我发我的水,和你有啥关系?” 大禹不愿再理这号灵魂低劣之坏神,只好水里来,水里去,顶风冒雨,察看地形,寻找黄河向东的出路。 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导黄河,让华夏之民过上正常的生活,顿时火冒三丈,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来,中原一带的洪水于是四处漫溢,到处横流,洪水更大了。 大禹东奔西跑,费尽了力气,地上的水却越聚越多,黄河水也是四处八方乱窜。有共工捣乱,黄河没法疏导,大禹忍无可忍,决心带领华夏之民驱逐共工。 大禹把随他治水的应龙、黄龙、白龙、苍龙都叫来,并鼓励华夏之民一起出战。共工由于四处作恶,早就声名狼藉,百姓听说大禹要赶走共工,纷纷前来参战。大禹带着大家在水中拦住共工,双方厮杀起来。 整整大战了一个月,大禹带华夏之民轮流上阵。共工渐渐疲惫不堪,败下阵后,仓惶而逃,大禹穷追不舍。共工看着自己在劫难逃,便向大禹下跪,发誓永远不再侵犯华夏,再不发水行恶了。大禹心一软,放走了共工。 大禹率华夏之民赶走共工后,一鼓作气,把洪水排完,又马不停蹄的把黄河疏导到东海,并用太行山的石头,在黄河两边筑起又高又厚,十分坚固的堤岸。
共工与祝融
大力神重和黎接旨,运足了力气,一个两手托天,一个双掌按地,吆喝一声,一齐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拼命向下压,天渐渐往上升,地渐渐向下沉,本来相隔不远的天地就变成现在这样,遥遥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从此,托天的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按地的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 颛顼帝还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维护社会道德,规定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须先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上示众,还规定兄妹不准通婚,并让百姓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颛顼帝的为人道德、智慧,使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 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颛顼帝的辖区非常大。“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木砥属。” 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颛顼帝的大德智慧,使善者从之,却使邪恶及无法无天的共工恨之,共工妒忌的简直发了狂,便纠集一些同样鼓吹无法无天而对颛顼帝不满的坏神组建成一支军队,轻骑短刃,突袭天国京都。 颛顼帝闻变,泰然自若,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速支援;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 大战开始后,颛顼帝率军将共工部众从天上追逐到凡界,再从凡界厮杀到天上,几个回合过去后,颛顼帝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至,龙头人身的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赶至,长着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由平逢山赶至;共工的部众被杀的人仰马翻,几乎全军覆没。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不周山的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这伙贼寇的去路。这不周山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颛顼帝维持宇宙秩序的主要凭藉之一。这时,颛顼帝率军从四面八方冲来,喊杀声、劝降声惊天动地,天罗地网已经布成。共工到死还想坏一把,不顾一切后果发泄怨恨,他向不周山撞去。在轰隆隆、泼喇喇的巨响声中,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它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天柱折断后,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身不由己的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路线。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以及江河东流,淡水与海水混合的情景。
共工怒触不周山图
不周山被撞断后,天就塌下半边来,还露出很多大窟窿;地面也裂开了,出现一条条的深坑裂缝。在天崩地裂的情况下,山林燃烧起熊熊大火,地底喷出了滔滔洪水,周围也窜出了各种凶猛野兽,大地就象一个人间地狱。 天神女娲,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受到这样的苦难,痛心极了。为了让人们重新过上自然的生活,女娲决定去修补残破的苍天。 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繁杂的工作,女娲先在江河拣了许多五色石子,又用大火把石子烧了九天九夜,炼成红、黄、青、白、黑五色混和的石浆,然后一勺一勺的把石浆灌进天上的窟窿,把崩裂的地方修补好。 随之的工作,便是要把天撑起来。女娲用一只大乌龟的四只脚,用来代替天柱,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象架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空再也不会塌下来了。 女娲又赶走了到处为患的凶禽恶兽,又用芦草烧成的灰去填塞洪水。天补好了,地也填平了,华夏之民又重新过上了自然幸福的生活。
传说中的不周山在哪里,不周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传说当中的不周山位于中国的最西部,也就是在帕米尔高原。
为什么说,不周悄猜山位于帕米尔高原,因为在中国地理上帕米尔高原是中国版图的最西方,而根据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既然不周山就是神仙居住着人间的落脚点,而西方极乐世界正式为什么说,不周山位于帕米尔高原,因为在中国地理上帕米尔高原是中国版图的最西方,而根据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的记载,不周山就是神仙居住着人间的落脚点,而西方极乐世界正是人们认为的神域。
不周山的由来还要涉及到一段神话传说,它的由来被人们说广为传唱的就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不代表否定的意思,周代表周全完整的意思,山就是正常代表大山,而不周山正好说明了水神共工把一座大山撞的不再完整。有而得名不周山。
其实不周山的由来还有另一个传说这个传说记录于山海之经。这一段传说应该属于野史。但是往往野史最为人津津乐道。当时开天辟地不久世界分为人神魔三界。当时的神界是高高在上的。而人魔两界是属于被神界奴役的。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魔两界不满神界,于是由水神共工。火神祝融,还有冥王,在加人界的力量构成一股四方力量来对抗神界。奈何神界能力都在这四方力量之上,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四方力量惨败,当时水神共工为了保全大家不被全军覆没,他想牺牲自己一人保护其他三方力量退出战场,于是水神共工怒撞不周山,因为不周山是神界的栖息地,也是与神界沟通的桥梁,把不周山撞倒后攒多了与神界的沟通,使得其他人可以启培型幸存下来。
70不周山的传说都是人们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想象,人们希望可以找到不周山,由此可以去到神界,这都是中答人们对于神界的向往,在加上历史的种种迹象人们将西方极乐世界定义为神界。所以不周山也就成了人们向往已久的神圣之地,而这个西方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就是帕米尔高原。
不周山下红旗乱借用哪个典故
不周山下红旗乱是借用共工头触不周山的典故。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
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这个不周山即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只可惜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
不周山名称由来
不周山因何命名,是否与周山对立存在,不得而知。但是不周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不完整、灾难的集合体。这个神秘的不周山在什么地方,今天的人不知道。因此,所有的山都成了不周山,人对土地产生了泛敬畏。
共工怒触不周山,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芦游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陪备销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
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滚轿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img]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哪里?不周山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想必很多人也是从小听到大的吧,共工与火神祝融闹了矛盾,一怒之下去撞断了不周山,导致天塌下来,而女娲奋力补天,终于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这样看来,共工似乎是因为泄私愤而让天地陷入恶劣的环境。不过,当年共工撞断的那座不周山,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呢?
一提到古书《山海经》,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即使不清楚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肯定也略有耳闻。有人觉得它是古人写的玄幻小说、神话故事,茶余饭后随便看看就好,几乎不具有历史价值;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上古奇书,记载了几千年前山川河流、飞禽走兽及知名的人物,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暂且不讨论《山海经》出自谁人之手,也许是很多人共同完成的,书中描绘的许多动物,简直就像科幻大片中的一样,现代基本都看不到了。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曾仔细研究过《山海经》,留下了如此感慨:“《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他并不是否认这些动物的存在,而是不敢妄加定论,体现了司马迁治学的严谨性。
《山海经》用大量的篇幅,记录了500多座大山,其中“不周山”是最为让后人所熟知的一座,它究竟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人有生老病死,动物也可能消亡或者蜕变,但山体通常不会变动,除非地壳发生巨大的改变,或者受到强大的外力冲击。
关于不周山,《山海经》中如此描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可理解为,在比西北海还要遥远的地方,有一座神奇的大山,世人称之为不周山,也就是不完整的山。言外之意,它在以前是完整无缺的,之所以有后来的样子,就要说道传说中的水神共工春尘晌了。
共工是炎帝的后代,精通农业和水利,按照现在的话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农业、水利方面的专家。当时五帝之一的颛顼,是部落中的老大,而共工虽然是他的下属,但因为实力摆在那,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他那天生神力,就连颛顼也要畏惧三分。
在关于如何治土、治水方面,颛顼和共工二人产生了分歧,颛顼利用自己在部落中的威望,以及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不允许共工治水、动土,认为这会触犯天神。共工恼怒不已,觉得颛顼不可理喻,但在智谋上又赢不了他,一气之下来到昆仑山,一头撞断了天地之间的柱子,留下了悲壮的传说和这座不周山。
不管是屈原的《离骚》,还是《淮南子·道原训》等古书中,都有不周山的记载,根据这些记载,专家认为不周山就是现在的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当时的生意人若想来往于地中海,不周山是必经之地,直到唐朝才有“帕米尔”的名字。
帕米尔高原的气候环境让人畏惧,荒芜程度与《山海经》中的描述基本吻合,地理位置也差不多,这就是为何大多数人都认为,帕米尔就是传说中的不周山。清朝最鼎盛时期,帕米尔高原都是我们的,只是后期就不行了,落入他国之手,如果共工知道的话,估计会气的再次撞上不周山吧。
关于传说中的不周山在哪里,一般的说法就是帕米尔高原,但是有很多学者根据《山海经》的研究,那就是不周山不局限于当今中国的区域内,未必就是一致认定的昆仑山。
“不周”出自山海经的《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就是说在西北海之外,大荒的一个角落,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负子,有两头黄色的野兽守护着它。有一条水流名叫寒暑水。寒暑水的西面有座湿山,寒暑水的东面有座幕山。还有一座禹攻共工兄返国山。
这里说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如果是昆仑山的话,昆仑山哪儿合不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大坐标:西北海。很多专家教授局限在中国今天的版图看世界,很天然的把“青海湖”认作西海,把“贝加尔湖”认作北海。理由无非是古代人的思维比较局限,看到那么大的湖也当成是海了。这个理由不准确。
中国历史文献喋喋不休记载的“不周山”和“昆仑山”,都是指同样一个东西,那就是东非高原上的火山和活火山。
事实上,“不周山”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昆仑山”,即破了火山口圆环扒锋的“火山”。同时,“昆仑山”的本质也是“不周山”,只不过“昆仑山”是火山口圆环完整的“火山”。因为它们在火山口圆环上一个开裂了,一个却是完好无损的。
为什么说“不周山”是一种破了火山口圆环的“火山”呢?因为“不”字,表示否定;“周”字,是表示周全,或完整;“山”字,说明它是高出地平面的自然隆起。所以“不周山”,就是指有缺口的不完整的山。
所以说,“不周山”就是指“东非大裂谷”一带那些被火山伟力办开成两半的中间开裂的圆形死火山。因为“周”在这里是“圈子”、“圆周”、“完整”、“周全”等意。而“不周山”之意,就是指高大的火山圆环分裂了,开缺了之意。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人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明确的记载说:“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这就把一座火山分裂成两半的事实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华夏本土起源说44:迷失的“不周山”
华夏本土起源说44:迷失的“不周山”
文|黄饮冰
谈了昆仑,现在谈另一座迷失的圣山。另外一个圣山,就是不周山。
不周山与昆仑山应该是对应的山的概念,或者说,昆仑山和不周山是两个不同的族群的祖居地记忆。明确说,不周山是古老的西北方族群的祖居记忆;昆仑山,是古老的西南方族群的祖居记忆。
一、上古对“不周山”命名
先看看上古对不周山的命名吧: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山海经· 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郭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市处,因名云。】
根据《山海经.大荒西经》之【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看来,不周山之山名并非因共工氏怒触之后才得名的,而是不周山本身就有“不周”的特征。
实际上,符合【山而不合】之山的概念的山是有多座的。古人言之的不周山,在共工怒触之时已经是特指的某座山的名称了,这可能是由于“不周山”后来被神化,就把普遍意义上的“不周山”神化成某座神山了。
二祥启、不周山的影子—— 共工氏与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古籍记载是炎帝后裔。共工既是氏族的名称,也是共工氏族头人或首领的称号,也就是说第一代共工与历代共工,都被称作共工,所以共工谨袭如本身就是一个历史很古老的氏族。
为什么说共工氏炎帝后裔呢?根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的世系说的很清楚,共工是炎帝的后裔。
共工氏族的图腾是什么呢?是“人面蛇身朱发”。根据宋罗泌的《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记载:【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共工的职业是水神。根据《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史记》:【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患。】
共工的事迹最著名的是共工与颛顼争帝禅滚而怒触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颛顼是谁呢?颛顼是黄帝的后裔,号称颛顼大帝。共工与颛顼的战争实际是黄炎战争的继续。炎帝与黄帝的战争以炎黄结盟而暂时了结,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黄帝时期,炎帝族群作为黄帝族群的附庸而加入到黄帝族群中,黄帝为族群的首领。在少昊青阳氏时期,炎帝的后裔共工氏就开始争夺帝位,共工氏曾经夺取了九州的领导权,霸占九州,把少昊青阳氏及其族侄颛顼驱逐回了东北。在颛顼接过黄帝族群的领导权后,与霸占九州的共工氏争夺帝位。这就是“共工与颛顼争帝”。“共工霸九州”的历史,只是在《礼记.祭法》中有一句话的流露。在于颛顼的战争失败后,共工怒触不周山。
但是共工氏族并没有从历史上消失,这与中国上古实行的氏族统治和封建制度有关。临高共工氏族作乱的首领共工被清除,共工氏族依然得以保留,依然会产生新的共工。在尧舜禹时期,依然可以看到共工的影子。如大禹逐共工、大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说明黄帝后裔与共工氏族的矛盾一直持续到了大禹时期,这些都可以看做是黄炎战争之延续,炎黄后裔之间的战争,不时爆发,一直到共工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为止。这个事实也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所谓的民族融合。
共工与颛顼争帝的战争,又被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共工与神农(《雕玉集·壮力》)、共工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共工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战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说明高辛氏族、神农氏族、祝融氏族、女娲氏族作为颛顼大帝的阵营的一部都参加了共工与颛顼争帝的战争,这个观点我以前就说过。高辛就是帝喾,帝喾因为辅助颛顼战胜共工而成为了颛顼的继承人,祝融是高辛的火正,当然与高辛一起参与了对共工的战争。而神农、女娲是古老的氏族,他们本身就是黄帝集团的一部分,当然也会辅助颛顼而参战。这里的高辛、神农、祝融、女娲既是氏族称号,也是当时的其氏族的首领的称号。
这段论述,主要要表达的是,不周山与炎帝系关系密切。作为炎帝的后裔共工,战争失败,毁的是不周山,原因何在?共工失败后大概是退回了祖居地,颛顼也就追击到了共工氏的祖居地,这个祖居地应该是炎帝进入中原前的最后的居住地,这里就会有一座山被命名为不周山,这是最后的一座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是在以毁其祖山的行动昭告天下,誓死不与黄帝系共存。以后共工氏族也是一直在抗争,直到共工氏族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位置。
在共工霸九州的时候,颛顼和他的伯父少昊同样是退回了东北黄帝系的老家去了。
三、在上古原始的不周山是一个普遍的地理概念,指有壑口的盆地或谷地
1 、不周山属于盆地或谷地,古人把“山而不合”的盆地或谷地命名为不周山
在远古,人类是以采集和渔猎作为生存的主业的。到上古,人类形成了两大主要的产业:一个是农业,一个是游牧业;无论是游牧还是农耕,渔猎和采集都是其补充产业。农业、游牧与渔猎和采集,都需要有山、有水、有平原、有安全屏障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实际就是环山的盆地或谷地。
盆地或谷地就是四周有山、中间是一块平原、平原上还有河流和湖泊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上,先民既可以渔猎、也可以耕种,还能够采集;这些大大小小的盆地或谷地,还具有与外界隔离,自成体系的优点,可以享受到环山的庇护,减少其他人群来侵扰。中国很多的盆地或者谷地,还具有冬暖的温度环境,属于亚热带季风盆地气候,受地形影响,冬季冷空气被阻挡在盆地外缘,形成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温度相对较高;夏季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带上,气流下沉,温度持续高温。气流受高山阻挡,气流沉积在盆地内部,易形成高温闷热天气。典型例子:四川盆地。这样的盆地或谷地,有利于人类和牲畜在此越冬。
但是绝对封闭也没有好处,因为人群之间也还是要交往的,特别是人类的繁衍,需要与外部建立联系,所以环山的盆地或谷地,也要有一个与外部联系的壑口,当然这个与外部联系的壑口是可控制的,随时可以打开、也随时可以关闭。有壑口的盆地或谷地,就是“山而不合”。“山而不合”,上古谓之“不周山”。
2 、盆地在中国就有无数处了,既有大型的盆地,也有无数中、小型的谷地
由于中国山区面积广大,山脉纵横交错,因此在网格状的山脉间形成了许多的盆地或谷地。中国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四大盆地是周围山岭环峙、中部地势低平似盆状的地形,它们都分布在中国的西部。
四、中国上古两个不同的族群的不同记忆:不周山和昆仑山
现代人起源于早期现代型智人,早期现代型智人脱胎于猿人(古猿型智人),猿人起源于人猿(直立猿)。
早期现代型智人在距今30万年前发源于中国的西南部,也就是昆仑虚(我以前说的泛滇黔地区)。到距今7万年前,现代型智人完全脱离了猿人的特征,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人种了。
现代人出昆仑虚(我以前说的泛滇黔地区),主要有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距今7万年到6万年,第二个时间段是距今1.8万年到1.3万年。主要方向都是向北和向东。
1 、不周山记忆
距今7万年到6万年,北迁的一支形成了北方的古安人(我给的名称是华尼安人),东迁的一支形成了中部和东部的古胡人(胡尼人)。他们的总源头,是形成于泛滇黔地区的华胡原始群,统称为华尼人(也可以简称为尼人)。
昆仑虚是华胡原始群的起源地,但是这个时候处于第四纪第三次冰期和第四次冰期之间的一个温暖期,新形成的现代型智人没有冰期记忆,还没有体验到昆仑虚在冰期中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所以昆仑虚并没有在现代型智人面前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刻骨铭心的记忆。所以,北迁支、东迁支与遗留于泛滇黔地区支都没有昆仑虚记忆。
但是有没有不周山的地理概念呢?有。因为多山的泛滇黔地区,本身就存在无数个独立的“山而不合”盆地或谷地,这些泛滇黔地区的“山而不合”的盆地和谷地原本就被现代型智人称为“不周山”。所以,现代型智人,在泛滇黔地区生活时,既有昆仑虚的地理概念,也有不周山的地理概念。
但是在随后到来的末次冰期里,寒冻的气候,对于北迁、东迁和遗留的人群,就产生了不同的记忆。
在末次冰期,北方人口稀少,人口主要躲避在北方的多个温暖的不周山(盆地或谷地)中,比如大地湾就是一处谷地。甘陕也是一处盆地(现在叫鄂尔多斯盆地),关中同样是一处盆地。
不周山还有一个很古老的称谓,叫做“不周负子”。对“不周负子”有多种解释,但我认为都补妥,因为解释没有抓住根本。“不周”的概念我已经解释了,“负子”是什么意思呢?关键在于一个“负”字的理解。
负:1. 驮,背。如负米、负疚、负重、如释重负、负荆请罪等,都是“驮、背”的意思;2. 担任。担负、负责、负累(lěi)、负罪、负荷、忍辱负重、身负重任等,都是“担任”的意思;3. 仗恃,依靠。如负隅顽抗、自负等,都是“仗恃,依靠”的意思。三个含义,归结到这个字的起源上,就是对一个人类原始动作的描述,这个原始的动作,就是“抱小孩”“背小孩”,都称作“负”,实际就是一种“抚育”之情:庇护。推广到不周山对人类的恩情,就是“不周负子”,上古人类在不周山的庇护下,越过了寒冻的末次冰期,人类就是不周山之子。
有这种记忆的上古人类,就是在末次冰期生活于中国北方盆地或谷地的上古人。早末次冰期结束后,北方族群同样在不周山越冬。所以不周山,就成为了他们的圣山。昆仑虚记忆,对于他们来讲,记忆就很遥远很模糊了。
具有不周山记忆的上古族群,其代表就是燧皇的后裔——炎帝系族群。共工氏就是炎帝系的后裔。
在我的理论体系中,炎帝系是燧皇的后裔。燧皇是北方族群——华尼安人的神袛,燧皇就是燧人氏。华尼安人在距今1.8万年开始,随着气温回升就一直选择向北迁移,因为他们已经进化成适应低温的族群,升温后他们的适温区推移到了高温度地区,在温变的驱动下华尼安人持续地向高纬度区的北亚、欧洲迁移,在欧亚大草原演变成了西方历史上的雅利安人。但是燧皇神袛依然处于中国北部,由于祭祀的需要,燧皇的直系族群没有迁移,依然在中国北部坚守燧皇的祭祀。在距今12800年到11500年之间的这个降温期,燧皇后裔从中国北方西部向东迁移到甘陕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继续迁移到中原地区的商丘,最后一代燧皇的祭祀,终结于河南商丘。距今9000年到8000年,北迁的华尼人风姓族华胥系兴盛起来,燧皇祭祀中断。燧皇遗民一部进入中国西北,演变成姜姓族炎帝系;一部进入中国东北,演变成玄鸟氏,殷商的先祖就是玄鸟氏。
炎帝系游牧于西北祁连山一带。我以前说过,祁连山就是“祭祀连山”的意思。我的理论体系,是把神农与炎帝严格分开的,不要混淆。
对于“姜”与“羌”,古人也解释过,女性为姜,男性为羌。我说是烤全羊为姜,烤片考的半羊为羌。在帝尧时期,帝舜迁三苗到西部三危山,三苗与西部古姜结合形成先羌,但不见于历史记载。羌在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殷人祭祀,把西戎之羌当做牺牲作为祭品在祭祀中使用。周武王伐纣,羌方作为周武王阵营的西部八族群之一,参加了战争。在西周,西部族群被统一成为西戎。到汉代,把西部族群统一称为西羌,西羌才正式进入华夏历史记载。
2 、昆仑虚记忆
昆仑虚记忆,是遗留泛滇黔地区的华尼人的记忆。华尼人在昆仑虚越过了末次冰期。
距今1.8万年后,华尼人陆续北迁和东迁。北迁的主体就是风姓族,其中的华胥系发源出伏羲女娲族群。东迁的华尼人,在进入大平原之后形成的农业族群中,对于他们来讲,不周山处于过渡性质,农业族群神化的是昆仑山,而不是不周山
第二批迁出泛滇黔地区的上古先民,在像两湖盆地这样的不周山也生活了成千上万年。在农业进一步发达后,先民们对土地的渴望加剧,接着先民们就继续走出不周山进入到广阔的平原地区生活。
进入大平原之后,不周山就成为农业族群的历史记忆了。在农业族群中,不周山只不过是其历史进程的一个过渡。农业族群历史记忆中的不周山,就成为了一个历史久远的模糊的文化符号了。农业族群依然以昆仑山为圣山。
农业族群神化的是昆仑山,而不是不周山。所以不周山不是农业族群的圣山。像源出华尼人的伏羲女娲支、神农支、黄帝支等,都是昆仑山记忆。
五、不周山从泛指到特指的演变
不周山对于北方族群来讲,起始是一个泛指的地理概念。但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便于纪念和祭祀,不周山就会专门化和神化。神化和专门化后的不周山,就一定要具有特指性。后来随着文明的继续发展,不周山也演变成了炎帝族群的天文观测站。所谓不周山上的“天柱”,是用于观测太阳运行的“圭表”。
再读《淮南子· 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周山本身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上竖立了天柱。我的解释就是不周山上竖立了天柱,是炎帝系的天文观测站,当然是炎帝系的圣山了。共工因战败被颛顼大军紧紧追逼而发怒,用头撞不周山上的天柱,恰巧这个时候发生了一场地震,于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也就被神化成了“。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原因了。这种巧合,在历史上多次发生。
六、最后的不周山——山西之西山(上党盆地)
不周山在哪里呢?从起源上讲,不周山到处都是。但是从炎帝系的历史讲,在炎帝系的所有生活过的地区,都会有一座山被命名为“不周山”,因为不周山是其祖山和圣山。
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据此,后人演绎出无数座不周山。
《史记》对不周山也有考证。【史记.集解】引《淮南子》说:【有娀在不周之北。】【史记.正义】说:【按:记云“桀败於有娀之墟”,有娀当在蒲州也。】蒲州在哪里呢?山西永济古称蒲坂,处于晋南,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巨大的湾。《路史》中也记述【柱所都蒲坂】,认为上古传说中的炎帝烈山氏之子柱曾建都于此。史书中也盛称【舜都蒲坂】。《古本竹书纪年》所称的“冀都”就在这个区域,尧舜禹启都在“冀都”登天子位。晋南是尧舜禹时期华夏族的核心区域。我在《尧舜禹时期之中国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变迁》一文中早谈过了。
对于“冀”,有人不理解,认为古书说两河之间曰冀,也就是说西黄河与东黄河之间就是古冀州。西黄河就是陕西与山西之间南北流向的黄河,东黄河现在看不到了,是指黄河尾段向东北流向的一段古河。古兖州就在东河与济水之间。
有人就问了,既然两河之间曰冀州,那么古冀州就包含陕西和河北了。从字面上理解是这样。但是在帝尧时期,鸿水和海浸一起发生,长久不退,河北平原就被浸在了大海之中了,所以尧舜禹时期的冀州,就萎缩到只有晋南一块了,尧舜禹的中心,也就集中到了晋南了。
《史记》对于不周山的记载,也说明不周山在晋南,当然,这座不周山,是炎帝系最后的不周山。
炎帝系形成于中国西北,主要牧羊区就在祁连山一带。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降温期,炎帝系向东迁徙,就来到了古冀州;黄帝系也在同期因同样的原因南迁,同样进入了古冀州,炎黄的碰撞,由此开始。炎黄到来的时候,河北平原没有被大海浸没。
对于最后的不周山的位置,中国古籍也是有明确的交代的,就是山西长子县的西山,但是现代考据家门不予理睬。
长子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处于山西省东南部,东经112°88',北纬36°12'。处于上党盆地西侧,属太岳山脉向太行山上党盆地的过渡带,三面环山,一方为广阔平原。上党盆地因其海拔较高,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为战略要地,一向为兵家必争之地,为历代“建功立业”者所倚重。此地向来金戈铁马,烽烟不断,素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
上党盆地很早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即有人类活动,许多古代神话传说就起源于这里。长子县是中国尧之子丹朱的封地、炎帝女精卫的故乡、西燕的古都。长子县因尧王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山西省长子县的西山相传就是不周山。而西山,就是《山海经》记载的发鸠山,精卫就是衔发鸠之山的石头去填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中说:【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方山峰是发鸠山的主峰,它比海拔1524米的泰山最高峰还高出120米。峰恋叠起,怪石嶙峋,云涛雾海,景色奇特。特别之处是,在方山峰顶是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地,古人曾在这里修筑庙宇。
我在《炎帝烈山氏》一文中,就说上党盆地是炎帝最后的故乡。以后炎黄合并,炎帝系的故乡,就固定在了上党盆地了。
七、伏羲系的周山与不周山
我在《伏羲原来是夫婿》一文中,也谈过伏羲系的周山与不周山,这里再次论述。
山东半岛中部的胶莱平原将山东丘陵分隔为鲁东和鲁中丘陵两部。在鲁中丘陵区分布着一片方山丘陵,当地称为"崮",如孟良崮、抱犊崮等。
这一类被称为“崮”的山,就是周山。在华夏上古的语言中,是有“周山”的概念的。但是“周山”和“不周山”,是两个文化体系,这其中的“周”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不周山”之“不周”,是指“山而不合”,“周”是山环绕的意思。“周山”之“周”,则是“水中之州”的意思,就是水中的一块平地。
在距今8000年到6000年之间,洪水和海浸爆发,上古华夏的东部地区,华北、河南中部和西部、黄淮、江淮、长江下游平原区,都被大海吞没,成为了大海的一部分。山东被分割成城胶东岛和鲁中岛。鲁中岛又被分割成太沂蒙岛区和凫山岛区。东迁的凤姓华胥支被洪水和海浸阻隔于凫山岛区,伏羲女娲兄妹传人的传说就发生在凫山岛区。
在上古华夏东部语言中,就把这些海水中的岛屿叫做“凫”;在华夏上古东南语言中,就把这些海水中的岛屿叫做“岛”。这些“凫”或“岛”上生活着众多的鸟类,是鸟的栖息地。被洪水和海浸阻隔在东部和东南部的遗民们,就生活在这些“凫”或者“岛”上。海浸之前,它们是山,海浸退却后,它们也是山,但是在海浸中,它们就被称作“凫”。
“崮”和“周”,是华夏上古东部语言“凫”的后来演变的结果。山东的丘陵,山顶多平地,这有利于上古海中族群在其上生活和生产。一个一个的平顶丘陵处于海中,而且这一个一个的丘陵还可以环结相连,就成为了“周”。“周”之外环是海,“周”之内环是湖,这就是伏羲系的“周山”。在这种环境下,人类的食物就是鸟和鱼了。所以在东部海岛族群中,还把飞禽走兽统称为“鸟”。《山海经》中的帝俊族群,就有“使四鸟”的统一特征,“四鸟”其实是“四兽”。
在凫山形成的女娲伏羲系,就有“涡”和“鱼”的文化特征,“涡”是“涡旋纹”,“鱼”就是“鱼图”。
在距今6000年,鲁南山区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周山”被破坏,海水内灌。好在大地震也打开了洪水下泄入海的渠道,海浸开始消退,伏羲系西归豫西。
在豫西,与从南方迁来的农业族群(古尸人农神部)及豫西其他族群一起了新的女娲伏羲群体,这个新的群体有产生了一个新的别支——神农氏族。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间,由于气温下降,这个新的女娲伏羲神农族群一部分南下,形成神农体系;一部分继续向西,回到了甘南。
实际上现在的甘南天水的伏羲文化,就是西迁的女娲伏羲系回传的。而一部分女娲伏羲系的人口,也随着神农南下如江汉,在神农系统中这部分女娲伏羲系人口将为附庸,但依然保持着女娲伏羲的祭祀,但主要是伏羲的祭祀,因为神农时代,已经进入男权时代,伏羲的祭祀得到重视。这在历史记载中也是可以看到的,如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就说“伏羲葬南郡,在襄阳”。也有把伏羲的葬地进一步南移到了天岳幕阜山,如清张瓒昭就说“平江之天岳,即《禹贡》东陵,其下有皇坛,乃伏羲之葬地”,有没有道理呢?如果我们后继的伏羲当做伏羲氏族,这个伏羲氏族依然承袭伏羲之号,依然祭祀伏羲的话,就很好理解了,随神农南迁的伏羲氏族,一代伏羲葬在襄阳,一代伏羲葬在幕阜山之东陵,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那么西迁的一支伏羲系同样也保持着伏羲的称号,也是同样的理解了。
黄饮冰2018年10月2日星期二
猜你喜欢
龙凤店的故事是真的吗(龙凤店故事背景)
颖儿付辛博关系怎么样(颖儿付辛博在哪个节目认识的)
我是歌手2017免费观看网站(我是歌手2016在线观看免费)
杜聿明投共了吗(杜聿明最后投诚了吗)
最新古装剧穿帮镜头(国产古装剧穿帮合集)
影史必看电影(影史经典电影)
朱丹著名主持人(主持人朱丹出生年月日)
2020品质盛典颁奖晚会(2020品质盛典颁奖晚会节目单)
我是歌手4在线观看(我是歌手第四季免费完整播放)
最霸气的十首歌(错位时空原唱)
金鸡奖15个评委都投给了朱一龙 0反对票
20岁小伙月入6000背百万房贷 白天工作晚上摆摊每天工作14小时
2023新一线城市名单官宣 2023新一线城市名单有哪些
内蒙古呼和浩特旅游攻略 内蒙古呼和浩特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兄妹四人同时查出肠道肿瘤 专家提醒便血以为痔疮是误区
河南麦收季遇10年最严重“烂场雨” 河南紧急下拨2亿元用于小麦烘干
猪场电闸跳闸 高温致上千头猪死亡
员工每天带薪拉屎3至6小时被解雇合理吗 员工每天带薪拉屎3至6小时被解雇违法吗
四川一初中生疑被同学围殴致死是怎么回事 四川一初中生疑被同学围殴致死具体情况
云南“喊渴” 广东急了是为什么 云南“喊渴” 广东急了是什么情况